【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多位私人藏家收藏时战国、秦、汉玺印400余方,类型涵盖了官印、私印、成语印、单字印等。另请文字学专家对每枚古印进行考辨及释文整理,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对我们全面了解古人的书写情况也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弘扬民族文化·荣宝斋书法篆刻讲座.篆刻》由蔡大礼著
大众篆刻 旨在利用现代新科技和新工具,对传统篆刻进行传承创新,不断降低传统篆刻的难度,拓宽篆刻艺术的准入门径,使篆刻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素和实践,大众篆刻从理念到实践逐渐成熟。《大众篆刻十八讲》阐述了大众篆刻的理念 印六言 ;介绍了推广普及大众篆刻的方法 印六化 探讨了大众篆刻走进大众的路径 "印六进 。书中记录了大众篆刻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大众篆刻爱好者为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新时代篆刻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
《中国印谱全书:伏庐藏印》主要介绍了印谱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中国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仅比较常见的各类印谱就达四五百种之多。这些印谱一方面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模范实例,同时又为中国传统艺术完成了一次充分的积累。清代的篆刻艺术不仅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还可以表达各种人生的感叹和思想,成为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抒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方寸之间,竟然蕴藏了无穷的趣味,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本书收录了赵余珠先生30余年来的肖形印作品418方,涉及人物、神佛、生肖、动物、风光、自用印等多种题材,同时加上作者的经验体会集结成书,希望给同好提供一份审视资料,对初学者提供一些方便和启发。
祝竹,原名庭顺,号竹斋,一九四二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一九六一年起,先后师从南京艺术学院丁吉甫、罗叔子先生学习篆刻,又受扬州印坛名宿蔡巨川、孙龙父等先生指授。祝竹洽印垂五十年,早岁曾临摹秦漠印千枚,规矩精严而迭宕多姿,至今不少懈怠,论者谓为渐人胜境云。中年以后习绘画,专攻花卉,兼及金石碑版之学,曾点校钱大昕《潜揅堂金石文跋尾》、《潜揅堂金石目录》等占籍。着有《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祝竹印谱》等。
印章是中国独特的“种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很早,《周礼》中便已提到“玺”字,“玺者,印也”,古代之玺,作为一种凭征证明某种信誊,而印章在画作上的使用,同样也有着这样一种舍义,它证明画作为某人所作的真实性和信誉性。在画上铃印,始于唐,有书家记载,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摹《兰事序》用“稽氏”小印,释怀素用汉代“军司马印”铃其得意之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