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剧种属于河南省珍稀剧种,2006年商丘四平调获国务院批准列入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传承剧目剧本整理汇编》是对商丘四平调传承、发展的一次抢救性整理,汇集了自1945年四平调加入丝竹伴奏以来,各个时期备受大众赞赏的8个代表性优秀剧目剧本:早期(1945 1977)的《陈三两爬堂》《扒瓜园》,中期(1978 2003)的《小包公》(上部)、《裴秀英》、《梅香》,近期(2004年至今)的《哑女告状》《蒙正与瑞莲》《恩怨亲家》。本书不仅具体而真实地反映了四平调的历史面貌,而且为四平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据可依的宝贵研究资料,对四平调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以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全面挖掘,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在方法上,探索出了以历史为主与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从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两方面对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呈现了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存在、历史发展,又展现出了理论内部要素的逻辑演变,体现了理论史的史学品性。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市场上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梆子戏形成初期,曾有 土戏 乱弹 桄桄 梆子腔 秦腔 等不同的称呼。后外地人把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把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被称为 河南讴 靠山吼 土梆戏 。同州梆子向西北发展形成 西安秦腔 西府秦腔 汉调桄桄 等梆子剧种。蒲州梆子向北发展,吸收晋北民间艺术而形成北路梆子,在晋中吸收祁太秧歌而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流传到京、津及河北城乡,受当地语音影响而形成河北梆子。河南讴进一步发展,成为豫剧的豫西调和祥符调。此后,豫剧在河南、山东一带又分化出平调和怀梆两个梆子戏剧种。山西上党梆子别具一格,它由梆、昆、罗、卷、黄五种声腔组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豫剧、怀梆相互影响。清光绪年间上党梆子流传到河北永年一带,成为西调,流传到山东菏泽一带
以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全面挖掘,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在方法上,探索出了以历史为主与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从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两方面对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呈现了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存在、历史发展,又展现出了理论内部要素的逻辑演变,体现了理论史的史学品性。
《田英章硬笔行书标准教程》由著名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田英章先生集多年书法教学之大成,讲解了当前硬笔书法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关知识,并以大量典型范字说明硬笔行书的基本笔法、间架结构和作品创作要领,堪称当代中国一流硬笔书法教程。
《华服霓裳——京剧戏服探秘》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华服霓裳——京剧戏服探秘》以京剧戏服为例,以穿戴规制为故事,深度挖掘中华文化中所蕴藏的“礼”,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探究华服美的文化内涵。
《事件》是挪威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在1882年完成的作品,易卜生在这部戏里讲述一位正直的医生斯多克芒发现家乡浴场水中含有传染病菌,他不顾市长和浴场主的威胁利诱,坚持改建浴场,并要在《人民先锋》报上发表文章,然而当权者却煽动民众,操纵“民主的”表决机器,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事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就人类的居住环境正容易遭受破坏这一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在淮河边长大的形象。他们暑假回到家乡时,目睹满目疮痍的淮水河,痛感家乡污染问题的严重,决心排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以唤起家乡父老治理污染的觉悟。但是,他们遇到了《人民公敌》剧情中相似遭遇!周围的家人朋友在了解他们排演话剧的真正意图之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以种种方式进行阻挠!这群还没走出象牙塔已
本书《晚清文人戏曲创作变革与史实研究》是对晚清时期(1821—1911)文人创作的曲牌体传奇杂剧和文人板腔体新剧的总体研究。戏曲创作变革方面,突出系统性和前沿性,考察晚清文人戏曲的曲家特征、创作内容、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创作心态、文体特色等方面的特点与变革,进一步丰富晚清时期传奇杂剧和文人板腔体新剧变革的整体研究,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史实研究方面,本书以文献考察为基础,突出从戏曲家史实、戏曲剧目等内容的考证和辨析,并在附录部分以文献编年的形式,呈现戏曲家生平交游、戏曲创作与刊刻、期刊刊载等情况。
《北京皮影艺术》一书主要从北京皮影的概述、历史沿革、主要流派(东派、西派)、传承发展、制作名家、演出形式、工艺流程、精品赏鉴等8个方面讲述北京皮影。本书收藏的作品涵盖了从明代到现代的皮影精品,从王府皮影到民间皮影均有涉猎,除了头茬、人物,还兼具布景和大全套作品。约稿时对稿件的要求是首先要内容详实、客观、准确且兼具趣味性。既可以作为欣赏图册,也可以作为轻史料进行参考,还可以作为消遣用趣味读物进行阅读。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对皮影这一品类的有较为详实的了解。
本书是 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清末民国京剧批评的观念与形态研究” 终成果。本书作者简贵灯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国京剧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京剧批评迎来 较为繁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京剧批评成为“一种流行文字”,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诞生了灿若星辰的评剧大家。本书从“观念”与“形态”的角度切入,集中处理关于“剧评之变与影响因素”与“剧评团体与剧评家”两个议题。
本书试从商业出版文化的视角考察晚明至清中叶书坊出版的戏曲的类型、数量、地域分布和特征变化,以及戏曲板片的转移与变 情况,探索书坊主和编辑的角色作用,涉及商业书坊在曲本印售过程中的经营策略、广告宣传、盗版与作伪等,也对商业出版过程中戏曲版画创作的风格流变与影响等内容加以讨论。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是我社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打造的“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之一。《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对二十世纪近百年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体现了这一百年来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和整体面貌,精选其中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如齐如山《戏中之建筑物》(1918年)、王朝闻《把死舞台变成活环境》(1958年)、盖叫天《穿破不穿错》(1986年),等等,反映出一个世纪以来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的水平和特点,这些论文多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新青年》《菊部丛刊》《剧学月刊》《戏剧论丛》等,已产生过良好的影响。该书的编选对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和对硕、博士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论文索引五六百条,具有重要的文
本书主要探究了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的关系。园林作为士人居息的诗性场所,戏曲在其间承载的不仅仅是园主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彰显、折射出士子的生命意识与理想追求。士人园林的消长盛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戏曲生态及其嬗递演进,而明清戏曲也在园林文化的濡染之下,自创作初始便蕴含士阶层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诉求,隐藏着士人的普遍心理与集体意识。士人园林与明清戏曲的内在复杂关系,正是在作者抽丝剥茧的细致论述中得以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