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昌,北方昆曲的代表性人物,工旦角。北方昆曲剧院的首任院长。此书为陈古虞记录整理的韩世昌昆曲剧目的身段谱,包含《思凡》、《痴梦》、《贞娥刺虎》、《闺塾》、《刺梁》、《游园》(未完稿)五个半剧目。身段谱的记录起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对韩世昌昆曲表演艺术研究乃至北方昆曲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为昆曲旦角表演艺术的研习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本书是我国套为推广、普及粤剧教育而编写的粤剧考级教材,共分为1-10级,本书是1-4级。 教材本着 传承开拓 的宗旨,集结广东粤剧院多名粤剧艺术专家选取该剧种中有代表性的经典元素,结合戏曲的四功五法及多种粤剧艺术表演形式,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地进行编排。致力于推动粤剧普及、传承、发展和满足各界对粤剧学习的需求。通过规范合理地学习本系列考级教材,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按照标准化的粤剧表演衡量系统及科学的粤剧学习计划,增强身体动作协调能力,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及德、才、礼兼备的综合素养;还能通过对粤剧的了解,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是笔者在重庆市合川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期间,重点关注的一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前言和五个章节,从善书的研究入手,先后探索了双槐善书的历史渊源、唱词内容与文本、艺术特征与文化表现形式、劝善思想,以及传承与发展问题。从整体结构看来,全书从善书的历史传承、文本分析出发,落脚于表演善书的核心传承人 黄华清、善书表演的场域与对象、善书的传承与发展困境等传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的内容,既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研究对象,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人类学的理论与视野。
晋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梆子腔剧种中颇具特色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本书着重对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为代表的 丁、牛、郭、冀 四大晋剧流派进行研究。 书中将四大流派精要概括为 须生巅峰的丁派、云遮月般的牛派、绝活频出的郭派、婉转流畅的冀派 ,以此为基点,既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又结合实例,突出介绍了各流派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不忘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对各流派在当下的传承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现实,对晋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 本书弥补了晋剧研究方面关于流派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对晋剧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川剧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折子戏是川剧大本戏里中的一折,或是一出。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表演技艺精妙川剧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折子戏是川剧大本戏里中的一折,或是一出。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表演技艺精妙绝伦。经过数百年的千锤百炼,历代名家的匠心独运,经典折子戏作为其中艺术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继承和发展,久演而不衰。川剧经典折子戏,广受四川民众、喜爱。1978年,小平同志在成都点名要看川剧折子戏,至此,因“文革”而禁演的传统戏剧剧目始在全国上演。
婺源徽剧与皖南徽剧虽同属徽剧,但其音乐以石牌、吹拨为主要声腔,且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地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等,逐渐自成一体,形成独具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婺源徽剧音乐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保存完整。婺源县是明清戏曲的集结地,徽剧传唱声腔众多,现存剧目手抄本多达361种,因而婺源徽剧音乐得以保留许多原始的名称和特色鲜明的曲调。 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手抄本资料的收集和口传音乐资料的采集,全面分类整理出了婺源徽剧现存的唱腔、过场、锣鼓音乐,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婺源徽剧音乐类别的流变,阐析了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表演特点,同时也交代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开创了婺源徽剧音乐整体研究的先河,为以后的拓展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作者何振纪教授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他亲身考察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宋代漆器,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研究历程”概述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主要类型”描述“雕漆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是粤剧编导蔡孝本老师,凭借在粤剧行内从业多年的亲身体验,对戏人在演出生活中形成的行话俚语,进行的总结和整理。这些生动的语言,记录了粤剧行业独特的生存状态,更以小见大,从片言只语间展现了粤剧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其变迁更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收录了大量当下已甚少使用的粤语口语,对研究粤方言的流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包括5部分的内容: 1.戏班背语:只凭借文字,或语言表达,行外之人完全无法了解清楚其真实含义的语言。它一般只在戏行内作交流使用。 2.舞台术语:有关粤剧舞台艺术的词语。 3.戏行行话:粤剧戏行内通用的话语,包括戏谚、行规、教条等。 4.戏行俗语:原是戏班中的流行语言,后来大多流传到社会,成为广府民间俗语。
本书分源流、概论、剧目谱例、传记、文选、图片等若干大部,全面阐述了黄梅戏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作品,声腔与剧目,成果与人物等诸多话题;广泛涉及黄梅戏纵横两度的文史及戏剧知识,是黄梅戏剧种的一部归结性著作。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青海花儿词典》是以记录、收集流传于青海省境内与花儿唱词和花儿相关活动有关联的词、词组、俗语等,供所有关心、热爱和研究花儿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词条,包括字、词、词组、俗语等,共计4300多条4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