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地唱书到百花盛开:越剧发展历程、从三件头到中性景片:越剧舞台艺术、从呤哦南北调到流派纷呈:越剧唱腔流派、从唱书书目到创编新剧:越剧经典剧目、从半职业艺人到名家辈出:越剧代表人物、从小歌班到集团剧院:越剧主要团社。
《大家文集 祁彪佳日记(精装繁体竖排 套装共3册)》旧题《祁忠敏公日记》,现存共十五卷,主要内容从崇祯四年七月到弘光元年闰六月,总计一十五年,有关为政、归隐、交游、娱乐以及经营园林,均有详细的记载,是研究晚明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珍贵史料。此次整理,以图书馆所藏抄本为底本,校以浙江图书馆所藏抄本及民国排印本,并附以行实、年谱等,改名为《祁彪佳日记》出版。
作者经过研究、筛选,从锡剧历来流传的剧目中选取了101个经典唱段,按剧目选段、独唱、对唱分为三个部分。为便于读者欣赏,每个唱段均有剧情、唱段及演员简介。本书所选唱段经典,文字介绍通俗、精炼,适合专业锡剧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业余锡剧爱好者自学使用。
戏剧脸谱在中国几千年异彩缤纷的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它用线条色彩组合丰富人物形象造型,创造了很多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认可和熟悉,具有独特的美学艺术地位。蔚绵绵等编著的本书对中国西部戏剧脸谱艺术进行了简要介绍,还介绍了脸谱的起源与形成、戏剧脸谱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阔空间、戏剧脸谱的美学概论、戏剧脸谱图案设计的概念与特征等内容。
导语 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从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越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与立场来阐述越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论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取向,揭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色,以及越剧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特别是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中的价值、作用与地位。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越剧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较全面、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及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从浙江和上海两地演艺文化的比较中首次提出了越剧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集中代表的观点。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在资料的翔实、数据的可靠、逻辑的严密,而且在越剧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术
粤剧艺术丰富多彩,唱、做、念、打以唱为先,唱腔音乐是粤剧艺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普及和传承粤剧艺术,就必须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粤剧唱腔音乐方面的知识。多年来,我们三位编者不断从事粤剧粤曲方面的艺术实践,也努力编写过一些有关的教材和普及戏曲的文章。我们深深感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探求和介绍粤剧唱腔音乐的艺术规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种值得认真去做的工作。粤剧的基本音乐结构一为板腔体,二为曲牌体,我们的这本书,就专门谈粤剧的板腔,尝试以通俗易懂的方法,简明系统地介绍粤剧各类板腔在句格、平仄、板路、落音、起序、过门、拉腔、锣鼓以及相互转接和不同唱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举出唱例,列出简谱,力求深入浅出,具有的实用价值,以供粤剧界人士和广大业余粤剧粤曲爱好者学习运用,对于初学
蜡笺是中国传统书画纸的一种,其制作工艺可追溯至隋唐时期,鼎盛于清代,至清末民初渐渐衰落,后失传近半个世纪。沪上书画纸加工及古字画修复装裱名家俞存荣自20世纪90年代起潜心于蜡笺制作工艺的研究和复原,2
《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文论集》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先生的文论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谈艺,是张桂凤先生对自己越剧艺术生涯的总结,有对于角色扮演的体会、舞台造型和唱腔的创新、艺术道路和艺德的总结。第二部分:文论,是戏曲界名家对张桂凤先生越剧艺术的评价和总结。第三部分:回忆,是张桂凤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家人对张先生的追忆和怀念。全书文字质朴、感情浓厚,能够全方位立体的反应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先生的舞台艺术和生活上的全貌。
《闽南戏曲欣赏》将作者发表于影视、报刊的l00多篇文章排列组合,出版发行。全书分为南音、戏剧、民俗、书评四个部分,基于以下思路:其一,南音。可谓之闽南音乐的母音,也称为南曲,具有千年史,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包括名曲创新、曲目赏析、论文等。其二,戏剧。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师公戏的基本音乐是南音。歌仔戏音乐并非南音,但其锦歌却是闽南戏曲的一大门类。它们和南音共同组合成海峡两岸和世界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至于昆剧、越剧、黄梅戏,因其对闽南戏剧产生影响,因此,将其列入其中。其三,民俗。闽南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是闽南民俗文化。戏曲与民俗原本合二为一,后来因艺术发展派衍而生独立艺术门类,但二者仍然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闽南各地村舍凡“佛生日”或民俗节,都要请戏团去演出。民俗节成
《独冠天下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
《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内容简介:例戏,是指中国传统戏剧在正戏演出前搬演的一些带有仪式功能的短剧。这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特有戏俗,搬演的目的主要是为沟通神人,以满足俗民的信仰需要;演出剧目与正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一般要和演出场合相谐和。就例戏的生存空间来看,例戏是纷繁复杂民俗活动中的一种特殊事象;据功能而言,例戏的搬演是广大民众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例戏虽是一种演剧,但同时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仪式。《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从笔者多年来收集的500余个例戏中选取了其中的230本,分赐福类、庆寿类、人生礼仪类、功名类、其它喜庆类、类进行了归类整理。
《楚艺术全集》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漆器卷》全书5万字,精选图片400余幅,宏观简要地概括论述楚漆器艺术风格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同
山西民间剪纸以灵活的表达、亮丽的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不论从创作题材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着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著名剪纸艺术家张永忠的剪纸既有传统剪纸艺术的内涵和特点,又具有强烈的现代艺术创作特
昆曲对我来说,是一种感召,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悠长历史的重量,感触着它繁华和败落的兴衰沉浮,也每天思考着它六百年生命的神秘基因,它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的魅力是什么?是一种美!一种凝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古典美,优美华丽的曲词、繁复精致的身段,无不充满了动人的美!它将文学、舞蹈、歌唱、表演极完善地糅合在一起。文人学者可以从曲词中看到中国文字的飞扬文采,音乐家可以从曲调里感受到传统丝竹的悠扬低回,园林家甚至可以从中体味中国园林的玲珑曲折,画家则于水袖翻穿间想象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从不同角度去看昆曲,它都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为此,余秋雨老师说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大家都为之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