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戏曲行业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宏观考察戏神信仰的发展历史、地域分布、来源及其特点,考镜老郎神、田公元帅、二郎神三大戏神系统之源流,选取与道教密切相关的戏神和独具地方剧种文化特色的戏神作为研究个案,探究戏曲艺术(或行业)与娼妓神、音乐神、傩戏神、影戏神的近缘关系,探赜戏神信仰文化背后隐藏的伶人群体精神世界,勾画戏神信仰与早期戏剧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中国戏剧发生学的思考。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西藏藏戏在广泛吸收本土苯教祭祀仪式,佛教羌姆舞蹈,民间说唱和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印度外来文化的滋养而形成。戴面具表演时藏戏的基本特征。藏戏面具中不同色彩的面具不仅象征角色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及其个性特征,同事也蕴含着对角色在道德层面上的褒贬评判。西藏藏戏服饰既汲取了藏民族生活袍服风格,又深受宗教文化、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元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城市化、浓郁的文化象征意蕴以及实用性和美化性兼容的特征。藏戏唱腔具有以人定曲,专人专曲、高亢悠扬等风格特征。民间传统藏戏班、民间新建藏戏队和自治区藏剧团共同构成当下西藏藏戏的组织形态,民间新建藏戏队和自治区藏剧团统统构成当下西藏藏戏的组织形态,形成业余演出团体和专业演出团体彼此互补、统统传承藏戏的局面。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川剧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折子戏是川剧大本戏里中的一折,或是一出。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表演技艺精妙川剧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折子戏是川剧大本戏里中的一折,或是一出。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表演技艺精妙绝伦。经过数百年的千锤百炼,历代名家的匠心独运,经典折子戏作为其中艺术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继承和发展,久演而不衰。川剧经典折子戏,广受四川民众、喜爱。1978年,小平同志在成都点名要看川剧折子戏,至此,因“文革”而禁演的传统戏剧剧目始在全国上演。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 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
《中国昆曲论坛2016 2017》是由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杰和苏州大学周秦教授主编的昆曲研究论文集。该书为苏州市2018年度吴文化研究项目,汇集了国内*的昆曲研究成果,所收论文的作者或是各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授、讲师、硕士博士研究生,或是昆曲界专业研究人员。书稿分为昆曲史论、声腔音乐、传奇研究、场上艺术、菊坛人物、教学传承、曲事摭忆、曲籍评跋、世界之窗、新编传奇十个部分。
书稿包含川剧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川剧舞台美术空间艺术造型及分类、川剧服饰设计依据、川剧服饰的功能和意义、川剧服饰特点考述、川剧旦角褶裙及宫装的传承与创新、花脸溯源、花脸各类型的勾画特点、川剧道具的改进与创新、川剧舞台中灯光的应用等内容。
《豫剧板胡伴奏唱腔练习》选录了30余首豫剧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唱段,同时配有板胡伴奏谱和音响范唱、伴奏二维码,为板胡伴奏唱腔练习提供了可视、可听的资料,为戏曲进校园的普及推广及戏曲爱好者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中华戏曲选》是一部戏曲剧本选集,书中所收录的戏曲作品为元明清三代比较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如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是为当时的高中及大学国文教学和研究参考所用的参考书,是一部比较重要的戏曲史料编,兼具艺术欣赏与史料价值。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专享一部古代漆工工艺技术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明代及明以前的漆工经验。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主要记述髹漆所需的原料、工具,以及在髹漆过程中因容易操作不当而产生
本书是研究粤剧 排场 的专著。 排场 作为一个戏剧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包括戏剧场面、身份、演出场次安排、舞台调度等;粤剧排场指由演出各要素综合而成的戏剧段落,是可以在不同地方重复借鉴的程式套路的组合体。本书介绍了粤剧排场的概念、形态、表演特征、成因、教学传承、兴盛与衰落的历史,以及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 四派归一 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 人 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中原俗曲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概念本身产生较晚,但由于它的客观存在以及与传统音乐文化较直接的承传性,从而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书对中原俗曲文化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对其整体性风貌做了全面梳理,同时对锣戏的历史、艺术特征和价值进行了整体性呈现。作者通过对该剧种的形成时间、流布地区、戏曲班社、音乐本体、表演艺术和剧目文本等多方面的梳理,具体分析了其独特性的根源,以便让读者对中原俗曲文化有一个具体、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张云霞越剧唱腔精选》将张云霞很精华的曲目统统收入其中。张云霞的唱腔别具一格、委婉细腻。初宗“袁派”,后兼蓄并收。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唱腔华美,塑造了大批传统剧和现代剧中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语言与韵律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书选择黄梅戏中的代表性剧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黄梅戏唱词的语言。既有对某一时期黄梅戏唱词的共时描写,又涉及黄梅戏唱词的历时变化;既有对黄梅
昆曲《班昭》讲述了东汉时期生在儒学(史学)世家的女史学家班昭,如何在父兄相继去世以后,继承他们的遗志,排除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终于把中国历目前部断代史《汉书》补充完整的故事。情节感人,寓意深刻,是一部
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对粤北地区端午期间龙船歌作系统的论述。首先,在粤北龙船歌的历史渊源方面,探讨岭粤北龙船歌的来源,以及粤北龙船歌的发展历程。其次,在粤北龙船歌的内容方面,对龙船歌的类型、演唱时间及地理
本书为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之日本卷(10),主要收录“二战”以前日本学者矢吹庆辉等关于敦煌学研究的成果。辑录原则为只收单篇论文,不少论文后来收录于论文集或学者的全集等,但一概保留第一次发表时的原文。本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