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来优秀论文萃编,共计48篇,60余万字,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傩与民俗、戏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作者均为业界知名学者,如张庚、冯其庸、曲六乙、刘锡诚、薛若邻、周育德、王兆乾、周华斌、麻国钧、刘祯等,代表了目前国内傩戏研究的*水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是于1988年经中国民政部批准,以研究中国古老、原始的傩文化为主要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学会成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戏曲学、舞蹈学、人类文化学、民间文学学和神话学等领域近400名学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多年来与各地有关单位在10余个省、区举办了近20次国际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并提倡与会学者在长期考察获得*
明人毛晋(1599—1659)在崇祯年间编刊的《六十种曲》,收入了元末南戏和明代传奇五十九种以及北杂剧《西厢记》一种。四百年间,不断被再版。它是我国古代民间出版的篇幅优选、流传最广的一部戏曲(主要是传
《后六十种曲(共10册)(精)》编著者朱恒夫。本书承接明代毛晋的《六十种曲》,从明末之后的昆剧、花部认及近代、现当代地方戏的数万剧作中,遴选出《长生殿》、《桃花扇》、《雷锋塔》、《天缘合》等六十种作品,每剧前冠以千字提要,简述剧作家生平、剧作版本、剧作的思想内容、一书特色及戏曲史地位,所收剧作则按曲律要求给予断句标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准确精良的戏剧选本。
汉剧旧称楚曲、汉调,是楚地的文化集萃,2006年汉剧被确定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长期存活于民间环境之中,全靠 口口相传 师徒身授 延续至今,因此疏于文字、音像的记载、传播。随着老艺人逐渐谢世,汉剧的历史故事也逐渐面临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危险。书稿共记述了从2013-2016年采访的28位汉剧艺术家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了汉剧舞台艺术的鲜活历史。
《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完备的经典版本。
《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全十六册)是苏州昆曲工作者和研究者历时40余年,搜集整理的关于昆曲舞台演出本的珍贵材料,包括昆剧舞台演出本60余种,内容包括《浣纱记》、《渔家乐》、《牡丹亭》等经典昆剧剧目的历代舞台演出本。这些演出本曲词、工尺、念白、科介俱全,大多以抄本形式流传,延至今日已经十分罕见。收集整理蔚为大观,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对昆曲艺术保护和扶持具有一定的意义。
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年鉴(2013)(精)》是2012年在苏州大学戏剧研究专家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年鉴,主要从各大昆曲院团、昆曲研究、昆曲教育、昆事记忆、2012年度推荐艺术家、推荐剧目等十余个方面对2012年度的昆曲活动、及研究等做了全方位的整理和介绍,书稿并配有500余幅精美图片。
本书据《昆曲集净》影印整理。原版线装2册,系手抄本,民国版,誊写工整美观,由国民党元老褚民谊编撰,曲谱由昆曲大家陆炳卿、沈传锟详加校对,昆曲大家溥侗点正讹误。昆曲净行典型,向有 七红八黑四白三僧 之说。该书收录七红(关羽、赵匡胤、屠岸贾、火判、炳灵公、昆仑奴、回回王)、八黑(张飞、钟馗、包拯、项羽、胡判官、铁勒奴、尉迟恭、金兀术)、四白(刘唐、吴王、鲁智深、一只虎)、三僧(达摩、惠明、杨五郎)为代表的22个净角折子戏55出。 曲中所有净角戏几已全收。 所收录的每一出戏,内容包括剧情介绍,舞台调度及对白、曲谱,方便实用。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本书确系用心之作,堪称昆曲净行演员的工具书。
《豫剧历代故事戏脸谱》是豫剧脸谱首次系统整理出版,填补了空白。本书约2万字,收录脸谱1100余幅。除舞台通用脸谱外,还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收集的多位前辈艺人的作品,弥足珍贵。
《粟庐曲谱》收录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十八种剧目,共计二十九出戏,末《度曲一隅》,则是粟庐七十五岁时灌录十三面唱片时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此外,书中还有粟庐的《度曲刍言》和俞振飞所著的《习曲要解》,对于欣赏、研究与学习昆曲,裨益良多。
该书是对昆曲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分为年度大事记、昆团年度记录、昆曲研究、昆曲教育、昆事记忆、年度很好论文推荐、年度活动剪影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史料意义,其中的昆曲研究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秦腔是西北人民抒发慷慨豪情的板腔体戏曲形式,发源于陕西流行于西北五省区。自明代正德年间诞生以来腔随着陕商的足迹在全国各地传播,衍生身,的梆子戏家族,被认可为是梆子戏家族的鼻祖秦腔继承了周秦汉唐来关中地
胡世厚主编的《三国戏曲集成(第3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精)》收录清代前中期创作的以三国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分为杂剧和传奇两大大板块,板块中又包含存本、残本、存目的顺序排列。其下册为清宫廷内演
《太原戏剧选(套装上下册)》本着留存精品的原则,精选了太原本土作者和创作的有名戏剧书本和外地作者的剧本在太原演出成功的剧本,包括《唐宗归晋》《和石评梅》《月娘》《一袋谷种》等30多个剧本,范围涵盖古今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 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 的魅力。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 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 的魅力。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 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 的魅力。
《九州百戏·天地人》是上海音乐出版社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戏剧曲艺广播联合出版的二维码有声戏曲图书,全书内容基于戏曲广播《九州百戏》栏目,精选编辑而成。图书秉承在大文化背景下传播和解读中国传统戏
%26nbsp;%26nbsp;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课题结项成果。作者以广泛搜集的采茶戏剧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整个采茶戏家族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说,有
杜鹃,杜清泉主编的《秦声秦韵剧目诠释》既包括眉户、碗碗腔、汉调二簧、阿宫腔、线戏、汉剧和道情等多种陕西本土剧种。而且是千百年来一直扎根于三秦大地上父老乡亲心目中的精神食粮,有的已扩展到西北五省及陕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