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剧曲调》也能让普通读者了解昆剧起源,发展与流变历史。徐凌云研究深入探讨昆剧历史与发展机遇。对徐氏坚持数十年的昆剧传习所与培养昆剧火种传字辈的历史功绩有较为清晰的叙述。书中还展示有四百年历史的昆剧,水磨唱腔幽宛,表演身段优美,集中华艺术精华方案、戏曲与舞蹈之大成,能满足对昆剧的基本认知,也能为了解与研究昆剧打开探索之门。
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 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 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 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 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 文化形象的地位。
《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内容包括历史绘画、名家名言、作曲家原版完整钢琴作品的相关信息,以及书中所有作品的演奏两张。音乐会钢琴家丹尼尔·格罗弗带来了精彩的演奏,使作为示范和欣赏激励学琴者的练习。这些作品包含各种不同的情绪、速度、曲式和风格,钢琴学习者可按任何顺序学习。南希·巴屈斯编著的《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通过将音乐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融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现在,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琴者开始逐渐熟悉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社会和政治事件、科学发展、文学和艺术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的部分揭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即政治和社会事件如何影响19世纪的音乐生活。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当时伟大的作曲家,让读者对于这个时期音乐家的杰出成就和传统钢琴演奏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本书以“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戏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纪戏曲艺术海外交流的个自觉期与高潮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来展现代兴之际的剧界景观。
任何美术形式的创作,实际上都是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一幅作品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以艺术形象是否成功为显著标志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们赞叹那些动人心魄、经久不衰的精品佳作,鼓励画家创作出生动传神、朴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坚持做到认真观察生活和高度凝练的艺术烘托手法相结合;其中娴熟的绘画技巧是的基础。 ?? ??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作品的关键。人物形象刻画得不好,其作品效果便无无从谈起。千百年来,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或是其他画种,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凡从事人物画创作的画,都把人物形象的塑造列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 ?? ???为了帮助美术爱好者更好地掌握和学习人物画的创作方法,编者选编了这本人物形象资料,内容都选取了作品的局部,以便学习观摩。目的是使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科学
关于相声, 的大众形成了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祝鹏程著的《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 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 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 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
本研究主要探讨口头剧本的源流、形态结构、编排与表演、生存现状、技艺传承等问题,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 ,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史。讨论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产生的条件;从古代剧本形态演变史的角度,重点阐述古代优戏、说唱技艺对口头剧本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戏剧艺人的社会处境、文化素养以及戏班的活动方式等外部因素对口头剧本的催生作用。梳理自元至清末民初时期口头剧本的发展脉络。 第二,口头剧本的形态与结构。研究口头剧本的种类、文体特征以及剧本的构成要素。重点阐述演出提纲的类型、形态特征以及定型书写问题。戏曲套语是口头剧本 重要的艺术表征与戏剧构件,研究“赋子”“水词”“肉子”等戏剧构件的来源、题材类型及其戏曲套语的体式、艺术手法及其属性特征。 第三,口头剧本
本研究主要探讨口头剧本的源流、形态结构、编排与表演、生存现状、技艺传承等问题,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 ,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史。讨论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产生的条件;从古代剧本形态演变史的角度,重点阐述古代优戏、说唱技艺对口头剧本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戏剧艺人的社会处境、文化素养以及戏班的活动方式等外部因素对口头剧本的催生作用。梳理自元至清末民初时期口头剧本的发展脉络。 第二,口头剧本的形态与结构。研究口头剧本的种类、文体特征以及剧本的构成要素。重点阐述演出提纲的类型、形态特征以及定型书写问题。戏曲套语是口头剧本 重要的艺术表征与戏剧构件,研究“赋子”“水词”“肉子”等戏剧构件的来源、题材类型及其戏曲套语的体式、艺术手法及其属性特征。 第三,口头剧本
本研究主要探讨口头剧本的源流、形态结构、编排与表演、生存现状、技艺传承等问题,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 ,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史。讨论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产生的条件;从古代剧本形态演变史的角度,重点阐述古代优戏、说唱技艺对口头剧本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戏剧艺人的社会处境、文化素养以及戏班的活动方式等外部因素对口头剧本的催生作用。梳理自元至清末民初时期口头剧本的发展脉络。 第二,口头剧本的形态与结构。研究口头剧本的种类、文体特征以及剧本的构成要素。重点阐述演出提纲的类型、形态特征以及定型书写问题。戏曲套语是口头剧本 重要的艺术表征与戏剧构件,研究“赋子”“水词”“肉子”等戏剧构件的来源、题材类型及其戏曲套语的体式、艺术手法及其属性特征。 第三,口头剧本
陈安娜,美国纽约海外昆曲研习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汪经昌,幼时随吴梅先生学习戏曲,曾任 师范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是陈安娜女士大学三年级的元曲教授,也是把陈安娜女士领进昆曲艺术和文化殿堂的启蒙老师。本书为汪经昌手抄昆曲曲谱,由其学生陈安娜女士编辑整理。收录了汪经昌先生抄录的十五出折子戏曲谱,有《琵琶记》《还魂记》《西厢记》《长生殿》《渔家乐》《孽海记》等名剧名段。另外还收录了汪经昌先生撰写的《吴梅生平及学术研究》,以及为《蓬瀛曲集》作的序。陈安娜女士也写了一篇《怀念恩师汪经昌教授》的长文,讲述在 求学期间汪老师言传身教对其昆曲唱念表演学习的深刻影响。编者希望能借这套曲谱的出版,展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界前辈先贤们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及诲人不倦的传承精神。
《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一书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书记董耀鹏主编,另有分卷主编耿瑛、倪钟之、郝赫。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约120万字,上卷为元代以前作品,中卷为明代作品,下卷为清代作品,囊括了中国历代曲艺经典作品,包括近年考古中所新发现的曲艺经典作品。每卷前有全卷的概述,对主要作品的曲种、曲本,及其源流予以综合性评述和介绍。被选入的曲(书)目,主要为该朝代主要曲种的代表作品,均以清代前有写本、抄本、刻本者为限。每卷之后另有后记,简单介绍编选中的一些想法。
《中国电影美术论》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后完成的。在开始写这篇“后记”时,不禁想起了我发表的篇关于电影的文字。我在大学学的是中国画专业,但我次将书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却是关于电影的。那是在上大学前的1982年,我写了两篇极不成熟的文字,一篇是谈当时中国电影不应该只注重戏剧和表演,还应该重视“电影视觉造型”的表现力,记得在文中提到了中国电影应学会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另一篇是谈对“电影是遗憾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前一篇自觉自己理论水平不够,还不能够把“电影视觉和造型语言”这一论题阐述清楚,就把后一篇当作一篇感想投寄给了当时发行量很大的《电影创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么不成熟的文字竟然在当年的第6期上发表了!而且在下一期上还引发了一篇对我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的商榷文章。更令我想
《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一书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书记董耀鹏主编,另有分卷主编耿瑛、倪钟之、郝赫。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约120万字,上卷为元代以前作品,中卷为明代作品,下卷为清代作品,囊括了中国历代曲艺经典作品,包括近年考古中所新发现的曲艺经典作品。每卷前有全卷的概述,对主要作品的曲种、曲本,及其源流予以综合性评述和介绍。被选入的曲(书)目,主要为该朝代主要曲种的代表作品,均以清代前有写本、抄本、刻本者为限。每卷之后另有后记,简单介绍编选中的一些想法。
《莎士比亚剧本插图珍藏本: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暂无
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 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 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 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 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 文化形象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