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曾以《戏剧表现论》为名在内地与香港出版,是华语戏剧界重要的理论专著。此次修订融合了作者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舞台上戏剧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全书立足于对中外戏剧演出的大量观摩,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戏剧舞台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进而试图挖掘这种探讨的潜在应用价值:如何挖掘已有媒介、手段与舞台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因为舞台表现的无限可能性,潜在于观念与技法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中。 这些思考既有助于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者深入了解舞台表达的诸多观念与技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下找到贴合时代、符合观众欣赏口味的舞台语言,又可帮观众在面对当代多元的戏剧时提高鉴赏力,还是戏剧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读物。
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以程式化的化妆谱式、鲜明的色彩、夸张的图案,刻画出角色的特征与品性。脸谱之中,寓以褒贬,公正忠孝者的端庄正貌、奸佞邪恶者的凶险丑形,无不在揉、勾、抹、破之间显现。脸谱集其他艺术门类之所长,构成中国古代戏曲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粉墨青红,纵横于面”,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n“如果有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特别合适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更完善,只是因为他们更幸运。” n“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 n…… n《柔软》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讲述了一位女医生、一个纠结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发出的提问和思考。 n n n
“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经过两年多的精心酝酿,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其中的《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将在2005上海书展亮相。此次出版的“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包括《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四本,是余秋雨先生于80年代出版的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修订新版。今天的年轻读者可能只知晓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杰出的大文化散文作家,而早年的余秋雨先生之名世却是以这四本扎实的学术著述来奠定的。
《新旧戏曲之研究》引入了西方审美心理学等理论,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昆曲、皮黄《当时京剧的称法》和地方戏与话剧、傀儡戏等表演艺术形式作为研究对象,既对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进行历史溯源和形态分析,同时又介绍了新旧戏剧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音乐、舞美和化妆直到剧本大纲的编写并提供范例。在戏曲戏剧舞台作为主流娱乐形式的时代,对创作和欣赏各类戏剧均有实用意义。《新旧戏曲之研究》影印底本为戏曲研究会出版的『戏剧丛书』之一,文化书局民国十六年(1937)三月再版。
本书编辑收录了胶囊空翻、水杯倒悬、两环相吸、铅笔上升、时间凝固等50个精彩的物理魔术,非常适合中小生学习、表演。每个节目分道具准备、魔术演示、魔术揭秘三个部分,个别魔术节目辅以温馨提示,告诉读者朋友注意事项.本书用最生动准确的文字,最精美、最的图片,最详尽的介绍,将—个个奇妙的物理魔术节目奉献给青少年朋友们,让青少年朋友们在习练物理魔术的过程中学到物理知识,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本书也为魔术爱好者提供了—些精彩的物理魔术节目以及魔术创作思路,对在校学生和魔术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值得拥有。珍藏的好书。
《程婴救孤》以陈涌泉编著的豫剧程婴救孤为线,贯穿剧本、作者的创作谈、访谈,以及程婴救孤大事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展示出该剧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附录中的评论报道更是引导读者对其价值意义进行深入挖掘。著者陈涌泉是外知名的编剧,创作功力深厚,更是他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部,该剧几乎囊括了全国戏剧界的各大奖项,并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欧洲、美国、泰国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程婴救孤》是对程婴救孤台前幕后故事的一次梳理,同时也是对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当代河南戏曲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陈涌泉的创作之路、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的诠释与展现。
《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系统性”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高级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最后,针对一般教师最棘手的“戏剧课堂经营技巧”,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戏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又是融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东西方戏剧进程》是一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主要戏剧现象的著作,它的内涵包括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主要类型,它们从起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互相联系亦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不同美学品性的比较等。
《程婴救孤》以陈涌泉编著的豫剧程婴救孤为线,贯穿剧本、作者的创作谈、访谈,以及程婴救孤大事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展示出该剧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附录中的评论报道更是引导读者对其价值意义进行深入挖掘。著者陈涌泉是国内外知名的编剧,创作功力深厚,更是他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部,该剧几乎囊括了全国戏剧界的各大奖项,并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欧洲、美国、泰国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程婴救孤》是对程婴救孤台前幕后故事的一次梳理,同时也是对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当代河南戏曲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陈涌泉的创作之路、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的诠释与展现。
沿唐入宋,皇室疯狂,百姓也张狂,不但以民间土俗技艺呈献皇宫筵席,连胡乐夷舞也纵横于庙堂之中,傀儡之艺能被发挥至,于是便有了用傀儡演人物故事的傀儡戏。特别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倚藉长江天堑和江南之富庶,沉迷酒色,尽情欢歌。傀儡戏成了都市臣民们赏心乐事的宠儿。时人惊叹傀儡妆扮[衣装鲜丽,细旦载花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古愿傀儡:悠远神奇傀儡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莆仙兴化腔傀儡戏、闽北大腔傀儡戏、闽东北四平傀儡戏、福清词明傀儡戏、闽西高腔、乱弹傀儡戏和幔帐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相声那些事》是追忆前辈关于相声艺术的著述,有些只言片语,珍贵细节,都是前辈多年舞台实践的积累,极可宝贵的经验。作者许秀林出于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引用前辈论点,列举艺术范例,在探索寻求中学习,在演出实践中体验感受,归纳整理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及表演技法,对于将相声作为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
现在,相声界出于行业保护之目的的“春典”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该书还介绍了相声艺人“行规”的出现、“春典”即“行话”的使用、拜师收徒的规矩等,这也增添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作者作为天津市曲艺团的领导,就曾用“春典”为赴外地演出的演员送行,一共十二个字,却有十一个字为“春典”,美好的祝愿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彰显在诙谐、融洽的上下级关系中,可称为使用“春典”的“经典”。作者相信对于相声外行的读者,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可以了解相声简略的历史,了解相声历史上的诸多相声名家,了解相声工作者们为相声事业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对于相声业内人士来说,也会大有裨益,可以对相声加深理解,学习老艺术家为相声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作者想,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并重,是该书的特点。
《我和昆曲有故事/昆曲小镇系列丛书》记录了昆曲研究学者吴新雷亲身经历的昆坛往事。作者曾访曲京华,到俞平伯先生家里唱昆曲,到路工先生家里探知《南词引正》;又曾获得俞振飞大师的亲自指教。诸多关于昆曲的故事,既可作为有趣可读的谈资,又带有学术性,可为昆曲发展史留存史料。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到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本书的主题,正如它副标题所说,是摇滚乐的被缚与抗争,这是任何人理解摇滚乐都不可绕过去的主题,其中的悖论、矛盾、希望,以及论题展开的整个文化问题,都值得用十倍于此书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说,它应该被再版,在今天这个中国音乐界期待着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关口引起更多思考。
《中国话剧通史》为《中国专门史文库》中的一种,全面考察中国话剧产生、成长和发展的演进过程,记叙各阶段中国话剧发展的事实,介绍各阶段的主要剧作及剧作家情况,并且分析各阶段的中国话剧特色,本书是研究中国话剧历史的专业之作。
在这本被人誉为“奇人奇书”的日记里,记录着当年不少文化人所制作的构思奇巧、妙趣横生的曲谜,粗略算算,数十条之多。如谜面“酒阑人散”,谜底为剧名“罢宴”;谜面“老调子”,谜底为曲牌名“前腔”;“赤壁鏖战”的曲牌谜底是“满江红”;而唐诗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允和制得谜底为两个戏剧人物“关羽、张飞”。日记记载,当年的吴祖光亦曾制谜一联,谜面是三国里的故事“辕门射戟,翼德低头”,而谜底就是故事的结局,竟是这本日记的主人“张允和”,这曲谜要细细琢磨,会让您豁然贯通,不能不感叹制谜人的智慧与幽默。绞尽脑汁去解读曲谜,大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