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入门与鉴赏》广义的小品包涵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的是喜剧小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小品的基本知识。
《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系统性”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高级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最后,针对一般教师最棘手的“戏剧课堂经营技巧”,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戏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又是融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东西方戏剧进程》是一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主要戏剧现象的著作,它的内涵包括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主要类型,它们从起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互相联系亦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不同美学品性的比较等。
本书依据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曾以《戏剧表现论》为名在内地与香港出版,是华语戏剧界重要的理论专著。此次修订融合了作者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舞台上戏剧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全书立足于对中外戏剧演出的大量观摩,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戏剧舞台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进而试图挖掘这种探讨的潜在应用价值:如何挖掘已有媒介、手段与舞台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因为舞台表现的无限可能性,潜在于观念与技法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中。 这些思考既有助于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者深入了解舞台表达的诸多观念与技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下找到贴合时代、符合观众欣赏口味的舞台语言,又可帮观众在面对当代多元的戏剧时提高鉴赏力,还是戏剧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读物。
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以程式化的化妆谱式、鲜明的色彩、夸张的图案,刻画出角色的特征与品性。脸谱之中,寓以褒贬,公正忠孝者的端庄正貌、奸佞邪恶者的凶险丑形,无不在揉、勾、抹、破之间显现。脸谱集其他艺术门类之所长,构成中国古代戏曲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粉墨青红,纵横于面”,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
《绍兴莲花落》是一本普及和传承绍兴莲花落的基础读物。绍兴莲花落大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以绍兴方言演唱,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绍兴莲花落在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和杭州一带较为流行。其说白唱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音乐唱腔朴实流畅,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多所音乐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这门课程。但现在可以搜集到的音乐剧作品集多为西方作品的汇编,很少对中国的音乐作品进行系统地收集与整理,这无疑对课程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中国音乐剧(经典唱段选编1)》作者收录了将近40首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音乐剧选曲,其中包括《金沙》《蝶》《同一个月亮》《白蛇传》等音乐剧的唱段。曲目内容根据作者常年的音乐剧教学经验及同行间的探讨,并按照难易程度编写而成,适用于大中专院校音乐系音乐剧专业及选修音乐剧课程的学生以及大众音乐剧爱好者。
《程婴救孤》以陈涌泉编著的豫剧程婴救孤为线,贯穿剧本、作者的创作谈、访谈,以及程婴救孤大事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展示出该剧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附录中的评论报道更是引导读者对其价值意义进行深入挖掘。著者陈涌泉是国内外知名的编剧,创作功力深厚,更是他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部,该剧几乎囊括了全国戏剧界的各大奖项,并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欧洲、美国、泰国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程婴救孤》是对程婴救孤台前幕后故事的一次梳理,同时也是对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当代河南戏曲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陈涌泉的创作之路、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的诠释与展现。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黄梅戏艺术概论》系安庆黄梅戏艺术学院教师集体编写的介绍黄梅戏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性。书稿针对高职艺术类学生学习和就业特点,简要讲述黄梅戏剧种的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包括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今天的成就,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代表剧目和表演艺术家的风格特征,与其他剧种艺术特色的比较等,对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和面临的新挑战作了深入探索。
《明跟大师学国学:明清戏曲史读曲小识》是有意接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而作的,书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读曲小识》著录戏曲钞本40种,每种先作总的版本介绍,然后分别介绍各出的牌调、脚色及内容概要等。其中著录的许多剧本都毁于战火,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大,号称“文笔遍天下”。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明文徵明行书前后赤壁赋》,制作清晰,还原真实笔法,将为读者研究书法艺术和临习碑帖,提供资料和范本。
《中国话剧通史》为《中国专门史文库》中的一种,全面考察中国话剧产生、成长和发展的演进过程,记叙各阶段中国话剧发展的事实,介绍各阶段的主要剧作及剧作家情况,并且分析各阶段的中国话剧特色,本书是研究中国话剧历史的专业之作。
《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并非将中国戏曲和中国之外的戏剧进行对照和比较,进行探讨二者之间的“异”或者“同”,而是专门以中国戏曲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的视野来进行观照和省思,因而在一些前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本书围绕着三个专题展开论述,即“异质文化与戏曲的形成”、“跨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戏曲”和“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戏曲”三编。上编从解析“戏曲”概念开始,探寻了这一概念在现代学术中的衍变,否定了“中国戏曲源于戏度梵剧说”,并尝试阐明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戏曲形成所起的影响。中编为南戏定位、探诗南戏和传奇的历史断限、探讨南戏和传奇中女性的呈现等等。下编则主要从西方影响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戏曲的现代历程。“跨文化交往的时代催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而本书则从戏曲学术研究的角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