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收录并考述了自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共890年间的碑刻一百种,真所谓碑碣百通,洋洋大观,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神庙剧场资料与其他戏曲史料。
严凤英是安徽黄梅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她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的表演质朴细腻,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江姐》中的江竹筠,等等。《严凤英黄梅戏唱腔选集(附光盘1张)》所选均为“严派”经典唱腔.另附严凤英唱腔精选CD一张,适合黄梅戏爱好者阅读、珍藏。
《后牛坊花钹大鼓》一书,主要介绍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首先,从认识鼓和钹为切入点让学生对花钹大鼓这一民族传统技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学习后牛坊村花钹大鼓的历史渊源、发展史、表演形式等了解了其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然后,把《长行鼓》的教学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分解,通过鼓点和动作要领两大部分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教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 ,主要介绍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让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世代相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世界的表演体系,对各国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斯氏体系的核心要义是“在体验基础上再体现”,而本书作者贝拉 莫琳所倡导的“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的坚实基础是“行动分析法”。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生命最后阶段来不及落实与践行的排练方式,而他的继承者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将这种“传说”变为了“事实”,并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主流的演员训练手段。这是对斯氏已有认知体系的,书中清晰描述的贝拉 莫琳在莫斯科的学习心得与回到英国后的表演实践也让其肯定了“行动分析法”的实用性。本书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表演技巧手册,是表演艺术理论方面的一部重要专著,更可作为戏剧表演从业者、表演专业师生、青年演员和表演艺术爱好者的指南。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丛书:戏剧结构论》原书名为《一座迷宫的探索》。此著特别强调戏剧动作是组织结构的首要特性,并以此统领全著。作者还有意打破流派的分歧和界限,就情节的提炼,悬念、惊奇的运用,情节的内向化发展,独幕剧的结构特点等话题进行深入阐述,同时将不同的戏剧流派纳入讨论范围,包括《罗生门》《三姐妹》《万尼亚舅舅》《推销员之死》《野草莓》等剧作的细致分析,无疑具有生动实用的借鉴意义。
许秀林著的《相声那些事》是追忆前辈关于相声艺术的著述,有些只言片语,珍贵细节,都是前辈多年舞台实践的积累,极可宝贵的经验。作者出于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引用前辈论点,列举艺术范例,在探索寻求中学习,在演出实践中体验感受,归纳整理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及表演技法,对于将相声作为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此版本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生活中言谈应答的表达方式,与包袱语言使用技巧存在的本体联系。增加了相声一些专门词语标记的内容,在条理、方法、特性等方面的通行范围。为对专业知识解释的更为详细准确,举例便于阅读,有关范围内容有所改动、增添。
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温州人的传奇,他们和我们到底有何处不同?血液?大脑?遗传?环境?……他们看似简单的财富累加方式,是否蕴藏了诸多的哲学奥秘?从肩扛背驮走村串户修鞋补碗弹棉花等赚取桶金,到以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服装、编织袋、打火机等销往全世界赚取第二桶金,再到当今火热的炒房、炒煤……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情中挖掘赚钱契机。本书由作者亲历采访大量的温州一线人物,追本溯源,将温州近30年的创富历程缕分条析,以探求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极具可读性和商业研究价值。
《黄梅戏人物》由胡亏生所著,共评价了黄梅戏界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分别是严凤英、王少舫、陆洪非、时白林、金芝、胡连翠、黄新德、丁同、、吴亚玲、李文、韩再芬、赵媛媛、熊辰龙等。《黄梅戏人物》通过对黄梅戏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戏曲人生的艺术实践与风采的记述和评论,既使读者感受到他们作为单个人鹤立鸡群的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和舞台风貌,又使读者感受到整个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第十六章《未来的星空》和附录《出戏出人的平台与窗口》两个篇章中,还简要介绍了2006年新评出的“五朵金花”和2007年“寻找到的七仙女”,以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情况。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独到,材料翔实,体系完整是该书的主要的特点。
本书章,从戏剧的概念和起源、种类和特点、创作和演出三方面对戏剧的一般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概述,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书第二章,从校园戏剧的概念及构成、校园戏剧的多重价值、中国校园戏剧发展简述三个方面对校园戏剧的构成与价值进行了详细阐释。本书第三章,从校园戏剧类型综述、探索戏剧及典型剧目鉴赏、先锋戏剧及典型剧目鉴赏、荒诞戏剧及典型剧目鉴赏四部分对校园戏剧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剧目进行了赏析。本书第四章,从当代校园戏剧的创作、传播和接受三个方面对当代校园戏剧的创作与传播进行了研究。本书第五章,从校园戏剧的发展前景概述、校园戏剧教育的创新趋势、校园戏剧的发展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对校园戏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适合
本书对贵州地区的侗戏的音乐进行了整理和汇编。全书对侗戏的剧种情况,侗戏的音乐分类、渊源和基本特征,侗戏的主要唱段都进性了梳理和总结。《侗戏音乐分卷》:主要从贵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侗族聚集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及专业人员合作历时多年完成。该书由概述、侗族音乐简析、侗戏音乐选例、选场、传记、后记等板块组成。本书共收录侗戏音乐200多首,歌词采用侗文和汉文互译的方式。
本丛书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有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但可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本书是普及性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便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越剧档案/绍兴戏剧档案丛书》由绍兴市档案局编著,是“绍兴戏剧档案丛书”中的一本。《越剧档案/绍兴戏剧档案丛书》以档案实体为重点,图文结合,全面展示越剧的人物、文书、舞蹈、剧目等,是越剧传承、创新、研究的 手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牛坊花钹大鼓》一书,主要介绍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首先,从认识鼓和钹为切入点让学生对花钹大鼓这一民族传统技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学习后牛坊村花钹大鼓的历史渊源、发展史、表演形式等了解了其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然后,把《长行鼓》的教学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分解,通过鼓点和动作要领两大部分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教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 ,主要介绍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让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世代相传。
绘本改编自粤剧《柳毅传书》。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大闹龙宫,救回龙女。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乃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多年后柳毅与一卢姓女子结为连理,并生下一子。满月酒席上妻子头戴当年柳毅与龙女的信物,柳毅询问之下发现原来妻子就是龙女化做的凡人。二人感情日笃,洞庭一带也在龙王的关照下风调雨顺。书后配有相应的剧种知识介绍。书中插图从人物造型到环境布局,从亭台楼阁到一草一木,都细腻传神,充满了古朴优雅的意蕴,使读者仿佛身临“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The picture book is adapted from the Cantonese Opera The Princess's Messenger.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