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导演蜷川幸雄的回忆录,由自传性随笔和表达戏剧理念的短篇文集组成。全书从他的戏剧生涯发端开始追溯,呈现了日本 20世纪60年代小剧场运动的氛围,与后来成为知名演员和剧作家的同僚们的过往点滴,以及转型 进 入商业 戏剧 后所面临的挑战,并回忆了如何开启世界各国的巡演之门。书中所涉话题包括为何起用明星、如何让戏剧舞台进入 非日常 的世界、如何培养演员等重要 观 点。 蜷川幸雄的舞台风格充满激情,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 。在长达半世纪的导演生涯中,他执导了超过百部作品,将歌舞伎的表演形式运用于西方经典戏剧的演出中,形成了独特的戏剧美学,并 凭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诠释获得国际声誉,被称为 世界的蜷川 。 而他炽热的文字也像戏剧作品一样,直率犀利、不拘一格,从这里出发,同样可以走进蜷川幸雄燃
本书为珠海社科学者文库之一,通过分析粤剧自诞生以来在语言、音乐、剧本、舞台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持续性的改革新变,指出改革就是粤剧传统,探讨粤剧改革背后广府人深层次的文化性格、美学理念、哲学精神等。 书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专论粤剧的地方化变革,讨论粤剧从诞生到如今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革,包括粤剧的起源发展、粤剧与粤语的结合、粤剧音乐的革新、粤剧剧本的创新、粤剧舞台表现形式的新变等。下编主要讨论粤剧的持续改革体现出岭南地域特性中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粤剧与广府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内涵的关系、粤剧是广府的民间风俗的重要载体、粤剧在海外华人中的文化功能、粤剧的美学等问题,指出粤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在市场里存活、坚持走通俗艺术之路以及坚持改革,以适应大湾区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娱乐需要。
《戏曲丛谈》包含四部戏曲研究专着,有董每戡的《说剧》、扬铎的《汉剧丛谈》以及阎金谔的《川剧序论》。分别对汉剧(即楚剧)、川剧和越剧的发展历史和内容进行了研究,《说剧》是一部别致的戏曲理论着作,对戏曲中的若干要素进行了分析。该书具有的史料研究价值。
戏剧领域,陈多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在陈多先生的学术活动中,对戏剧艺术最为重大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他的“剧场观”。他对戏剧的多方面的理论贡献即是环绕着以剧场说为核心而展开的。陈多先生的剧场观,旨在指出戏剧作为审美直观的戏剧,而非审美想象的文学。陈多先生的剧场观是以“非主流派”张其目的,问题的指向却是直指古代戏剧研究的奠基人王国维先生的。王国维的戏剧史研究主要是从剧本文学着眼;而陈多先生认为戏曲剧本的首要任务是为登场,是为戏剧演出服务的。真正为演出服务的戏曲剧本应是能广泛普及,宜俗而不宜雅。《中国戏剧史论丛书:剧史新论》作者陈多先生认为如若严格审视,则真正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中国戏剧史发展轮廓仍然相当模糊,诸多成说殊难征信,而极有必要重作探求。《中国戏剧史论丛书:剧史新论
普契尼这位的歌剧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十二部歌剧,他把音乐贯穿到整部歌剧中去,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也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的统一,女高音是普契尼歌剧中力推的声部,甚至把歌剧以女高音的名字命名,如《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他坚持意大利歌剧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歌唱在歌剧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发挥歌唱者的特色,创作的咏叹调旋律优美动人,然而现阶段找不到一本完整的普契尼歌剧女高音声部咏叹调集。梁袁媛主编的这本《普契尼歌剧咏叹调集(女高音)/歌唱艺术理论与实践丛书》完整地搜集出普契尼十二部歌剧中的女高音声部咏叹调,并根据演唱需要,细致入微地把整部歌剧大意整理出来,再把咏叹调中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的中文意义翻译出来,对我们的歌剧教学和演唱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于哈罗德·品特,“品特式”(Pinteresque)已经成为一种引起全世界戏剧理论家广泛关注的戏剧风格。类似于哈罗德·品特戏剧或具有品特戏剧特征的即为“品特式”。要研究一种戏剧风格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对其采用的艺术创造手段的分析。 《“叙事”作为“动作”:品特剧作戏剧性研究》认为,对具有“叙事”特征的艺术手段的大量采用,是造就“品特式”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为“王元化著作集”丛书品种之一。本书为学者王元化先生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等篇章,原于2007年由上海书店社出版。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此次再版这本有关
长篇是苏州评弹艺术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长篇经历了艺人、文人、听客、出版商等众多群体的集体建构,形成了以相对固定的情节为骨架和开放式的故事框架为编创空间的特殊叙事模式,这使长篇成为一种集文学性、生活性和教化功能于一身的通俗文学样本。 《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以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着眼于“书内”,探讨了传统长篇主要情节中衍生出的关于科举、忠奸、两性的话题,并展示了经过艺人二次创作后融入其中的世俗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则立足于“书外”,考察了传统长篇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流变历史。
《高翠英晋剧旦角表演艺术》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为我国晋剧旦角表演艺术家高翠英所编撰的一部演出照片集,书中收录了大量自高翠英入行以来大大小小演出及扮演的角色的舞台照和定妆照,该作品不但是对我国晋剧旦角表演艺术家高翠英的重视与尊重,同时这些照片也可作为史料记载以及教学资料,供后人学习、参阅与模仿。对弘扬我国晋剧艺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