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言说:通往音乐理解的崭新之路》是奥地利 指挥家尼古劳斯·哈农库特的一本关于早期音乐理解和演奏的里程碑式著作,他探讨了如何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音乐),也 新了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传统观念。哈农库特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它能够表达情感、描绘画面、讲述故事,甚至进行哲学思考。为了 好地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同时,音乐家应该像学习外语一样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并努力将作品背后的意义表达出来。他还强调,音乐表演需要音乐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才能将其魅力传达给听众。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著作, 是一部关于音乐哲学和
本书是为音乐教育者探索幼儿音乐教育与世界文化背景下音乐融汇的宝贵资源,聚焦于学龄前、幼儿园和一年级(出生至七岁)儿童的音乐生活,概述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世界音乐教学法,包括非正式与正式的教学方法,以及一系列音乐学习辅助工具和材料,并采用了包括歌唱、聆听、舞动、讲故事和乐器演奏在内的多元性方法。当幼儿逐渐融入最初的家庭与社区环境时,他们也可以通过以儿童为中心的音乐与相关艺术体验,进入更广泛的文化社区。这些体验可以成为幼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载体。本书以充满趣味的互动与非正式教学原则为核心,各章节揭示了培养儿童音乐和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技巧和策略,注重音乐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书还通过有意义(且愉悦!)的音乐参与活动,探讨了儿童的视角和潜力。
本书是欧洲 汉学家钟鸣旦先生的又一部探讨礼仪之争的力著。作者的研究缘于欧洲所藏一批新披露的撰写于1701~1704年间的中文和欧语文献,礼仪之争过去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于欧洲一方,然而这批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论,因此提供了这场争论中的一个独特视角。本书基于这批文献,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着重讨论了当其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和交换的,以及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对古代经典进行了怎样的新理解与新诠释。除了学术性研究外,作者还将这批珍稀文献的原件全部予以影印附于 ,使本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重要汉学著作。
该书以浙派古琴的教学与曲目为基础,是古琴学习者的基本教程,适合古琴爱好者自学,也可作为介绍浙派古琴的概貌的资料。
本书教你如何把传统配器方法与当今作曲家能够使用的现代音序编写技巧与工具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这两方面内容,两位作者Pejrolo和DeRosa奉上了一本系统介绍学习经验的指南,读者能够从中学到多种配器和音序编写技巧,并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本次更新的第2版,可以让有经验的作曲家和制作人了解那些能够运用在传统音乐写作和编配风格上的音序编写技巧。本书也能帮助年轻音乐人以非常实用的方式学习传统配器法。本书将继续提供系统且可靠的学习经验,并已进行了修订,更新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世界音乐史:从诞生到20世纪音乐》梳理了从远古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的音乐历史,描绘了主要的音乐流派、音乐理念、乐器的发展历程,揭露了音乐历 的重大变革,列示了 代表性的音乐家,并提供了经典曲目的聆听建议。全彩插图丰富地展现了每个时代的音乐风采,动人的音符将从书页里飘出, 你敲开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大门。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更柔更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其 的声乐套曲,也是浪漫早期 有代表性的音乐杰作之一。 本书以引言和后语为外框,主体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即以《冬之旅》的一首歌曲(共二十四首歌曲)为标题名和研究课题对象。全书的写作,涉及广泛的音乐、历史、生平、文学、美术、哲学、科学等相关领域的话题和知识,由舒伯特的这部名曲出发,邀请读者畅游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整体世界。 作者从《引言》中关于《冬之旅》这部套曲和 舒伯特的一般性介绍开始,回顾自己结识这部作品 和进入德语艺术歌曲之门的个人经历,从全书肇始 就立下基调—这是一本 从个人角度出发、并 将自己的表演诠释体会全面卷入作品解读的“经验 之谈”。虽然只聚焦一部作品,但书中的议题极为广泛,不仅涉及流浪、疏离、异化、荒诞等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命题,也深刻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分上下篇,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你想过吗?我们为什么喜欢音乐?动物会喜欢音乐吗?为什么音乐会一直萦绕在你的脑海里?我们为什么会随着音乐起舞?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这是DK新近出版的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音乐启蒙读物。本书为你提供了学习音乐知识和了解世界各地美妙音乐的一条不错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还能带你认识那些创作出不朽乐曲的伟大音乐家,了解音乐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动,又是如何改善我们的思维,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的。阅读本书时,请不要仅限于阅读,也要聆听书中推荐的曲目,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音乐迷。来吧,让我们一起踏上音乐之旅,聆听各个时代的音乐,从巴赫到鲍伊,学习音乐背后的科学知识吧!
书稿系“凤凰·留声机”丛书之一,以古典音乐大家柴可夫斯基为品鉴对象,以世界权威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杂志中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素材,精选数十篇精彩的深度乐评,自成体系。从当代作曲家、演奏者、评论者、听众等不同维度,对其音乐进行全方位解读,以专业性的解析和分享,为读者提供听懂、享受这些古典乐的路径。“凤凰·留声机”系列丛书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英国《留声机》杂志的深度出版合作,着力打造“凤凰·留声机”这一古典音乐高端赏鉴读物品牌。 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音乐目前是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他之前,俄罗斯虽地跨欧亚,幅员辽阔,却是音乐上的边陲小国;在他之后,短短百年,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巨匠也是群星闪耀,迅速崛起成为音乐大国。本书收录了近十多年英国《留声机》杂志上柴可夫斯基音乐录音和唱片的
这部教材是赵家珍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奉献的又一部经典之作。本教材是基于她多年来在古琴教学所获心得基础上的硕果。其中包含了古琴的基础知识、左右手的基本演奏技法、减字谱常识,编写了三十六首练习曲、十五首著名传统琴曲以及十四首古琴改编作品,并对大型古琴作品《古舞》进行了指法修订。本教材的经典之处在于:其一,她在分别讲解了左右手演奏技法之后,还突出讲解了技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出对作品演奏的实际指导意义;其二,除了传统乐曲,本教材还收纳了古琴新编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她多年来创作改编的,体现出古琴艺术走向未来的时代需求与积极的探索精神。
本书选编了笔者撰写发表的一些论文和研究报告,按照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基本研究范畴,由六部分组成,包括: 音乐教育教育及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及课程与教学实睛研究; 音乐教育的认知与发展心理探讨; 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音乐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音乐教育及心理的研究方法; 从20多年前投入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以来,笔者的一贯想法,是为音乐教育学的知识积累,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同行,基础教育改革一线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对音乐教育感兴趣的教育界其他同行,提供一些这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方面的参考材料。出于这种想法,收入本书的内容覆盖了音乐教育学的主要范畴。就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和音乐、艺术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而言,本书可以作为教
本书首先对声乐艺术的构成及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梳理了不同时期的声乐艺术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声乐艺术表现特征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声乐艺术的流派及风格、基本规律、创造性等;然后对声乐艺术中的情感传达、风格发展、传承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和研究。本书内容丰富详实,从声乐艺术的基础知识入手,然后层层展开,布局合理,逻辑严密,具有较强可读性。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伟大也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练《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该书借助于符号论和解释论的方法,对涉及音乐艺术、尤其是艺术音乐的审美心理与艺术哲学所作的反思。同时为了使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参与共同思考,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亦作简明扼要的介绍。
本书介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轻松创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书中涵盖从音乐创意、旋律生成、编曲到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详细展示AI工具在音乐制作中的应用。书中提供实际操作指南与案例分析,帮助音乐爱好者、独立音乐人利用A!提升创作效率,快速适应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潮流。读者无需专业音乐背景,通过书中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际案例,也能快速上手,制作出高质量的音乐专辑。本书为音乐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一条低门槛的创作方式,将传统音乐创作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将传统音乐创作流程大大简化,适合各类音乐爱好者。
“我自己的音乐产业生涯比这时间更长,要追溯到1965年,当时我刚刚开始运营哥伦比亚唱片。这真是长长的一段路——从签约詹妮丝·乔普林(JanisJoplin)到发掘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Houston),从帮助桑塔纳(Santana)在1969年成名,到预见他在30年后戏剧性地回归,所有的故事,都会写进这本书。” 从鲍勃·迪伦(Bob Dylan)到保罗·西蒙(Paul Simon) 从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到艾丽西娅·基斯(Alicia Keys) 众多乐坛背后的传奇推手 纵横欧美乐坛半世纪的“金耳朵”克莱夫·戴维斯(Clive Davis)毫无保留的一生自传 唱片业从业者和流行音乐爱好者都不可错过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