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宝典》一书由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马克 列文编写, 他从70年代开始就已活跃于美国主流音乐界,与多位爵士乐坛大师级乐手同台演出,拥有极为丰富的演出和教学经验,这也成为他写作本书的深厚基础。 本书从爵士乐*基本的乐理讲起,逐渐涉及到和声、编曲等程度较高的内容。本书写作风格简洁而朴实,以浅显的语言为读者介绍相对专业的内容。同时全书配以近千个选自爵士乐唱片片断的谱例,向读者展示如何将纸面上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演奏。 图书不仅介绍了体系完整的乐理理论,还包括大量具体的练习方法。同时,书中完整例举了爵士乐手应该学习掌握的数百首乐曲曲名,以及上百张应该学习的爵士乐唱片。书中还见缝插针介绍了爵士乐的一些历史和轶事趣闻。全书洋洋洒洒近500页的篇幅,因此真可以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爵士乐宝典 。 本书90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 西方文明 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3000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 大文化 背景中,用特别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 教授曾说: 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作品,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 文化泛音 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是 大师级别 。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心理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的汉译经过,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权QW*音乐断代史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水平。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 ?
《钢琴演奏之道(新版)/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是 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 之一。近年来,赵晓生教授对于 钢琴演奏理论 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过,这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的 新版 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全书五十万字左右。新增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 一音质 与 二音质 的概念;基础训练方面增添了 节奏训练 ,提出对听觉、和声问题的重视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作曲家与作品方面增添了大量新鲜的实质性言论,对 钢琴改编曲 另辟专节进行阐述,有很多创新。《钢琴演奏之道(新版)/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应是钢琴师生的之书。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老师晚年用自己的真情和心血,为孩子们创造出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儿歌系列,以唐诗为主、结合汉乐府、三国、明清时代的作品,迄今已创作50首。将50首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易于孩子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乐感。该系列儿歌备受儿童喜爱。不少歌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和小学生中广为传唱。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 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诺顿音乐断代史 丛书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由六部专著组成,分别是《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二十世纪音乐》,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断代史论的优秀文本。这本书对巴洛克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与音乐生活提供了广范而平衡的概述。作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举例说明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了巴洛克音乐风格与常规的发展,通过对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分析、宫廷文化、宗教改革与对应宗教改革的讨论,提出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体裁与文化的意义。
《美声唱法 女声卷(精编教学指导版)》收有中外艺术歌曲,曲目 容量大,且风格多样化,又有系统性,便于教学者和 自学者选用。为提高演唱者驾驭曲目的能力,切实解 决演唱过程中的疑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美声唱法 女声卷(精编教学指导版)》的 适用范围,不仅可供高等艺术院校专来声乐系(科) 师生使用,同样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系、科(包 括师范院校)的声乐选修教材使用。
本书是 诺顿音乐断代史 系列之一,亦属于美国研究生中世纪音乐课程的必修教材之列。大多数关于中世纪音乐的教材内容都颇为乏味,但此书的内容却妙趣横生。著作*章是对从罗马帝国结束至公元1000年的一段充满趣味的历史导论,第二章则是关于同时期基督教礼拜仪式的描述。后续章节包括对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详细论述。该书是一部既适于学术研究又适于扩展阅读的学术专著。原作者理查德霍平,这部专著长期以来是西方音乐学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有关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标准论著,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叙述详赡,基本上概括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
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摇滚乐简史,通过文字、照片和信息图的有机结合讲述了摇滚乐的历史。书中以清晰的图例展现了摇滚乐各个分支的发展历史与沿革关系,评述了不同类型中的代表性乐队,从披头士、大门、皇后乐队、绿洲直到蠢朋克。而在乐队故事和大幅精美照片之外,书中以极具设计感和信息含量的信息图展现了音乐人或乐队的关键数据,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展现了经典乐队的音乐历程与非凡成就。
本书是用英文出版的西方音乐理论的综合史。它是由的音乐理论家与史学家协作完成的一个项目,本书对从古希腊开始直到今天的丰富的音乐理论思想的全貌进行了描述。考虑到音乐理论作为一个历史主题所拥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章节是在所限定的领域内按照年代顺序描述的;另外一些章节是从概念方面进行描述并跨越了较长的历史时期。本书三十一章的内容是对历史音乐理论这一迷人和复杂主题的概括。为了强化内容,本书配有丰富的图解、图表、谱例和详尽的索引,并且补充了全面的文献目录,无论对学生还是学者而言,本书将是一份无价的资源。
内容简介: 《琴学论集 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选入了 第一届香港琴学座谈会 中的七篇论文,内容涉及较广的琴学领域,并且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编排。七位论文作者半数皆是德愔琴社成员,无分年龄、学历、职业,一概是学有师承的弹琴人。他们秉承着虚心学习文化、理性讨论问题的精神,通过这些论文,培养琴人之间的论学风气,助力琴学的健康发展。全书史料翔实、论据充分、架构合理。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 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8卷文字、60张 水浒叶子 插图、9幅精美古画。 《古乐之美》就是这样一部透过音乐、文学、历史、宗教、名物、绘画的材料,清简扼要的还原与复现60件音乐之美,思考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 音乐 所承担的作用与扮演的角色,为读者提供一个切近中国人精神风貌和美感世界的契机。 全书设计是通过古人对天地宇宙五行的认知感悟来展开,以天地玄黄的用纸配色,独具匠心的乐器制图,乐与礼,文与质,人情天意、史迹物趣,尽皆融入流水文字,是为藏书上选。
德国音乐学家、马勒专家康斯坦丁·弗洛罗斯代表性研究成果,“古斯塔夫·马勒系列”第II卷。书中深入解读了马勒与19世纪交响曲的多重关系,将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与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马勒交响曲的创作方法、思想及其艺术观念的来源,尤其指出标题性思维在马勒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马勒交响曲作品乃至19世纪交响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陈长林 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自1946年2月起向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琴,并于1951、1956年先后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溥雪斋、管平湖等多位名家学习,在闽派基础上兼学各家之长。 陈 先生同时利用大量时间进行琴曲打谱,至今已经公开发表的打谱曲目有74首(还有几首待陆续公开)。 陈长林 先生喜爱古琴,把古琴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弹奏古琴,而且研究琴学理论,在古琴音律、琴史、琴曲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 今年正值 陈长林 先生与古琴结缘7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陈长林琴学文集》的基础上,出版了《陈长林琴学文集》(增订版)。本次出版共增加文章12篇,增订附录4篇,篇幅由初版的392页增至615页,书后还
本书论述了从李斯特到帕德雷夫斯基之间伟大钢琴家的演奏风格,深入研究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发展,也对钢琴演奏日益强调 尊重乐谱 而致使即兴和创造性逐渐缺失提出批判和思考,并且分析观众的角色如何从音乐场景的积极参与者沦落为舞台艺术的被动接收者,现在所谓的音乐会 规矩 和 流程 有些值得称赞,有些则很可笑,并非绝对是历史的传承,也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书极具思辨和批判精神,但又力图保持客观及平衡,极具专业性又不乏可读性。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上篇: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中篇:音乐志研究的观念立场;下篇:音乐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书中首先对西方音乐学理论和中国本土音乐学发展做了系统性总结和研究,又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实例,深度阐释和解读音乐志研究的方法论,*终紧跟学科发展的动向,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