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读《歌词门》,好像就在读一首漂亮的歌词。晓岭兄把基于创作美学和接受美学高度上对歌词创作的思考,化成条理清晰而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全书的结构本身就具备了节奏美,每章之后的诗作更是成为串联全书的点睛之笔。读《歌词门》,感觉得到作者不但说出了自己数十年创作的经验和体会,而且他遍读中国歌词的佳作,不论传统还是现代甚至当下。这使得他的立论有了一一览众山的高度和水纳百川的胸怀,自然也就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力度。读《歌词门》,还可体验到作者对于歌词创作发展的拳拳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对歌词创作除了基于历史的和理论的解析梳理外,作者也对歌词创作的各种弊病予以虽然和颜悦色却不乏锋芒的批评。中国的歌曲创作是大众音乐生活中为重要的领域,中国歌词创作有其自身的特殊美学规律,中国的歌词创作面对飞速发展
据不接近统计,目前,我国与古琴相关的人员总数已超过200万人,是建国初期的2万倍。学琴之人也是高速增长,广大琴友们对古琴文学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学琴者也开始对所学琴曲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学习,以达到更好的表现出其内涵之目的。因此,本书整理了存见古琴曲谱157部,将每一首琴曲所涉及的谱本进行汇编整理,形成一部较为完善的古琴曲谱发展脉络的资料丛书《历代古琴曲谱汇考》,以历朝历代的古琴曲谱版本为中心,从谱本年代、曲作者、词作者、篇幅、近似曲的历史流变进行对比研究,在保留原貌的同时梳理出主要脉络。本编在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今文献资料,详见书内的参看文献表,在此对古琴界的先贤和当代现代古琴艺术大家表示感谢,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古琴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历代古琴曲谱汇考》丛书包括《阳关三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名家名作大典》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朱伯雄先生主编,可以看作是《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姊妹篇。全书共分八大篇六大卷,上始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代非洲和美洲以及中世纪欧洲美术;中起意大利与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17世纪巴洛克与古典主义、18世纪罗可可和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等;下迄西欧近代诸流派,以及20世纪出现的现当代各种流派。本书除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美术发展状况和美术史上有影响的艺术家个人生平和作品外,还对20世纪中期前出生的一部分具有开创性的当代艺术家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另外,本书还分编介绍了俄罗斯和苏联时期对我国美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家,以及日本的美术。全书以介绍艺术家为本,融原作介绍、史实知识和审美研究为一体,是
乐队编配与排练,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应分属作曲技术理论中的管弦乐法(又称配器法)和指挥学中乐队训练学的知识范畴。它们是专业院校作曲系和指挥系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两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种“学无止境”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课。为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用两学年教学时间,并以小组课、个别课的方式予以讲授、改题,还要经历艺术实践的磨炼——在乐队的实际演奏音响中去获得真知。然而,在普通高校(含师范)音乐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培养目标的导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规定,加之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同专业院校作曲、指挥系(科)的某些区别,这两门既属于音乐创造,又属于音乐表现类课程的教学往往表现为知识性的介绍、理论性的概述,必要的技能技巧学习又多是“纸
作为流行音乐理论中核心课程之一的编曲,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古典音乐体系中配器法在流行音乐领域中简单的复制与模仿,也不是狭隘的电声乐队配器。通过对现代流行音乐配器的分析与总结,并借鉴古典音乐配器的若干法则,我们试图建立一种更适合流行音乐特点的配齐方法,即模块化的配器方法,而模块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书中所提到的“织体”。本书的布局谋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心内容在于第二部分“编曲原理”中对于模块织体构建的理论阐述。而为了能在实际的音乐配器中有更具体的指导,我们在第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各种具体流行音乐风格的特点,并在音色选用、音型、节奏型等方面做出编曲的示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