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民族声乐的传承与演唱艺术》由娄琳娜著
本书是一部古典音乐随笔集。作者为大家挑选出了音乐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位巨匠:海顿、巴赫,通过幽默、洗练的文字,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导读者从他们创作的一首首乐曲中,一瞥巨匠们激情饱满的生活,曲折跌宕的情感经历,炽烈丰沛的创作欲望,感受他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挚爱。 古典音乐拥有非常细腻、充沛的情感,作者在谈到音乐家时,也并不是简单枯燥地注释,而是把这些作曲家请下神坛,化身成为一个个普通人,在了解乐曲背后的创作故事的基础上,感同身受地去聆听。 作者如数家珍,介绍了每首乐曲不同版本的录音,并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感受,还在书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部分唱片封面。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听古典音乐,也是高性价比的解压方式。古典音乐会使你比普通人多一些气质与内涵。它甚至会成为一种社交媒介,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作为一种聚会对歌传统具有“暖”的意义。当地民众通过请歌者到家屋、村落和圩市的内部聚会对歌,获得暖屋、暖村、暖圩的效果。 本书基于这一地方性文化特点,探讨“吟诗”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民众生活的意义。本书以个案切入,探讨“歌圩”的一种地方性表现,弥补以往研究中从客位视角对其进行宏观把握所导致的对地方性知识的遮蔽。立足于生活的层面理解对歌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试图改变以往研究中歌谣文本与语境的疏离关系。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对南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引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队南音的重视和深入调研,挖掘更详尽的资料,保护这个民间说唱曲种。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笙基础教程》从内容上可分为四部分:一、乐器的概述:二、基本练习方法;三、技巧训练;四、综合练习。为方便读者,《笙基础教程》还包含大量笙独奏曲谱,以供读者参考。从《笙基础教程》中,读者可了解到笙的历史和特点,掌握笙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