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古琴和书法是文人、士人“乘物游心”的主要艺术性载体,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的说法。作者透过“古琴”和“书法”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孕育的双生子,相互印证和比对,解谜其中“艺”的传承基因和演化规律。故本书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用“文理合一”思想进行思辨的首例。本书源自笔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集结若干解析“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深入浅出、勾连古今,适合对古琴、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琴学心声谐谱:一函7册》由[清]庄臻凤著
这是一本详细阐述中国古琴传统制作和修复艺术的书籍。在书中,作者基于多年古琴制作与古代名琴复制的实践经验,以科学量化的角度,梳理出当代古琴制作的详细步骤。全书用十章内容详解,展示了从选材、加工、上漆到琴弦安装等制琴的各个步骤,配以约300张参考图与施工图,给读者提供多角度的古琴零部件观察。此外,书中还向读者展示了传世名琴的修复工艺,大约20张来自故宫收藏的“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古琴的精美图片尤为珍贵,带领读者探索灿若星辰的中国古琴文化。
《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主要是辑录作者多年来对古琴研究心得的点滴,采取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古琴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学”,“美学”部分主要论述琴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调,探讨了琴乐中的虚实因素、其飘带精神之美、从琴诗的分析中看其审美情趣、并探讨琴道与禅道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风格”,主要讲不同琴派的探讨和分析、古琴曲式的介绍及古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部分为“文化内涵中的古琴”,该部门内容多种多样,有对操缦环境的描述、打谱艺术、即兴演奏、曲目、解题的介绍,及探讨古琴作为精致文化与普及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第四部分为“琴人”,着重介绍当代和古代的几位重要琴家,他们的美学思想、演奏艺术和对古琴的看法,介绍的琴家包括有吴景略 (1907-1987)、蔡德
《今虞琴刊》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汇集了近代琴人、琴社的丰富琴学资料。 书中包括了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今虞琴刊》展现了当年琴人的风貌与思想意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和收藏价值;也具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作用。 《今虞琴刊》是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爱好者推荐的琴学著作。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套装包含5张DVD并随附一本画册,DVD分5集介绍了古筝、二胡、古琴、笛子和琵琶五件乐器的发展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乐器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现乐器蕴含的人文情怀,并由制琴大师为你展现中国乐器独特的制琴工艺,开创了中国乐器史上的先河。
套装包含5张DVD并随附一本画册,DVD分5集介绍了古筝、二胡、古琴、笛子和琵琶五件乐器的发展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乐器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现乐器蕴含的人文情怀,并由制琴大师为你展现中国乐器独特的制琴工艺,开创了中国乐器史上的先河。
阮,其外形“盘圆柄直”,音色圆润清雅、优美动听,是一种饱含中华文化特征的民族弹拨乐器。阮最早在汉代被称为“琵琶”,后亦有“秦琵琶”、“直项琵琶”之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善弹此乐器,在演奏技艺和乐器改革上成就卓著,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人们为嘉其功,将阮咸所使用的琵琶以其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阮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兴衰起伏的曲折经历。从大量史料中可以看出,魏、晋、唐、宋曾是阮兴旺发达的鼎盛时期,其演奏技艺与乐器制作水平均达到极其精湛的高度。然而,至明清时期阮逐渐衰落,丰富珍贵的阮谱文献均已失传,乐器本身也不断退化。当代的阮就是在此衰落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前辈与同仁为了振兴中华阮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乐器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内容简介:田合禄临床医学精华:用中医太极创新针灸新理论:经30年临床验证,集古人智慧,针灸新途径、让您学习针灸少走十年弯路的书、书中很多理论将会针灸学者实践,走向成功、一部叫人读后振奋、爱不释手的中医专著。
我国唐代的音乐在作曲和演奏技巧方面都有高度的发展。可惜唐乐到了宋朝就几乎失传,残存的曲谱也无人能够认识了。从宋朝到现在,听不到唐乐的声音,已经一千多年了。 叶栋,1930-1989,音乐理论家、古谱学家。江苏吴县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外曲式和作品分析等课程,并致力于唐代古谱的研究。本书收录了作者唐乐古谱译读方面的主要论著和译谱,并收录相关图片多幅。
本书是部箜篌综合教程,包含教程和乐曲练习两大部分。教程部分包括箜篌简史、古代诗歌中的箜篌等;乐曲部分包括初、中、高程度的独奏曲50首、重奏曲3首,练习曲33首。全面系统、实用性极强。是各大音乐院校竖琴和箜篌专业的教材。
《中国钢琴作品精选:平湖秋月》是一部移植改编的中国作品,以全曲为研究对象,对各个部分的意境进行分析,并积极探索如何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来进行演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韵味。
陈书录等编著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的初步整理。在时间上,其上限应该是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下限,从北朝来说为公元581年北周灭亡,从南朝来说为公元589年隋灭陈。本次整理基本收纳了这一段近八百年历史中产生的民歌。大体根据朝代分为两汉、三国、两晋、宋、齐、梁、陈、十六国、北朝九个部分。
本书是一部传统与革命陕北民歌、新民歌历史发展图文谱集。主旨是用精彩图片来呈现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陕北精神风貌。本书集精美图片、中英文文字、简线对照乐谱、二维码扫听为一体,将融媒体手段与传统纸媒巧妙结合,立体呈现,与陕北民歌艺术形式高度契合。 本书收入 代表性的陕北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民歌35首,分为三个篇章呈现: 篇章——歌从苦难来;第二篇章——峥嵘岁月稠;第三篇章——奋起新时代。每首民歌由精美图片、背景说明文字、歌谱、二维码四部分构成。
本书是一部传统与革命陕北民歌、新民歌历史发展图文谱集。主旨是用精彩图片来呈现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陕北精神风貌。本书集精美图片、中英文文字、简线对照乐谱、二维码扫听为一体,将融媒体手段与传统纸媒巧妙结合,立体呈现,与陕北民歌艺术形式高度契合。 本书收入 代表性的陕北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民歌35首,分为三个篇章呈现: 篇章——歌从苦难来;第二篇章——峥嵘岁月稠;第三篇章——奋起新时代。每首民歌由精美图片、背景说明文字、歌谱、二维码四部分构成。
《华乐大典》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二期项目包括板胡卷、高胡卷、阮卷、三弦卷和唢呐卷等五卷,每卷均分为“文论篇”和“乐曲篇”,“文论篇”共收录404篇学术论文,介绍510位名家名人,在历史沿革、创作、教学、代表人物、大事记、文献、乐器制作与改革等方面, 梳理和总结了这五种民族乐器的艺术发展成就;“乐曲篇”收录一千余首传世精品和 新作,极大丰盈并充实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
黄允箴所著的《中国民歌与风土(附光盘茶歌篇酒歌篇)(精)》以人文历史的大视野,吸纳音乐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全面探究了中国传统民歌与自然环境,民歌与民间习俗的深层联系,同时也为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开拓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资源,本书从茶歌酒歌切入,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像于一体,多元素多层次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中国百姓茶酒生活景观中的原生歌唱,透过歌唱,呈现的是大自然对华夏民族的慷慨给予,看到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智慧 万种风情。
唢呐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中国流行甚广。据《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和《中国乐器》等资料统计,唢呐流行于全国各地(尽管密度有所不同)的二十个民族。 但是,唢呐又是- -件世界性的乐器.流行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三十多个 和地区,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 和地区.唢呐的流行程度并不亚于中国。所以唢呐“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面对如此广阔的流行地域,唢呐的起源问题自然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关论点屡屡见诸各种专著与学刊。本文试图以现有资料,特别是- -些新材料为依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提出自己对唢呐起源及在中国流传的历史的一些看法。D
三弦,因张三根琴弦而得名.属弹拨类,弦鸣乐器。三弦琴体含三个部分,下部为音鼓(共鸣箱),椭圆形,木框,两面蒙皮;中部为指板,无品;上部为琴头,装三个琴轸。琴弦- -端系于琴轸,通过山口通直往下,通过琴箱上放置的琴码,系于音箱下端。说到三弦,人们对它有一-种印象,认为它主要用于说唱曲种的伴奏,在音乐性或者说独奏性能上发展程度不高,也缺乏 的曲目。在听过了几次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三弦专业的毕业音乐会后,我在此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三弦不仅表现力强,而且在曲目的移植和演奏技术的开发上已经取得了质变.其独奏性能 之高。不仅如此,随着本人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上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喜欢这件乐器,总觉得它不同寻常。为什么不同寻常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转。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组织编撰《华乐大典.三弦卷》,谈龙建老师作为主编,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