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云南,尤其以昆明、楚雄、红河地区、大理地区和丽江地区最为流行。洞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音乐品种,而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经文谈演。“谈演”一词是当地人所用词汇,主要强调了活动中“谈”(即经文宣讲)和“演”(即仪式动作和过程),音乐只是整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唱”经文,也包括在谈经过程前后或中间的器乐演奏,用以连接前后的经文和烘托气氛。所以,我们在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研究洞经音乐时,因为其中有音乐的成份,进而显示出了艺术的品性;但我们也知道音乐并非该活动的主旨,经文才是其活动的本质所在,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能脱离经文和活动的主旨,这也是很多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所显示出的共性所在。《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2: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基于长
《民国音乐史年谱》中,记述了1912年~1949年这段时间内和音乐有关的各类大事,无论是作家、表演家和各种音乐活动的有关历史背景事实,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线索。通读全篇,可以了解民国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 在编写体例上考虑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本书是断代史年谱,时限为公元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在此时段的音乐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大事尽量搜罗,收录其中。二、既然是民国时期音乐史,即以民国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份,再注中国传统阴历。三、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民国音乐发展线索为选择标准,更以有助于了解该时期的活动脉络为依据。所记史事,一般只作客观记录,不加评论。四、本书所列大事,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家生卒、音乐社团活动、音乐报刊、音乐书谱出版等。五
《中国钢琴作品精选:平湖秋月》是一部移植改编的中国作品,以全曲为研究对象,对各个部分的意境进行分析,并积极探索如何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来进行演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韵味。
套装包含5张DVD并随附一本画册,DVD分5集介绍了古筝、二胡、古琴、笛子和琵琶五件乐器的发展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乐器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现乐器蕴含的人文情怀,并由制琴大师为你展现中国乐器独特的制琴工艺,开创了中国乐器史上的先河。
我国唐代的音乐在作曲和演奏技巧方面都有高度的发展。可惜唐乐到了宋朝就几乎失传,残存的曲谱也无人能够认识了。从宋朝到现在,听不到唐乐的声音,已经一千多年了。 叶栋,1930-1989,音乐理论家、古谱学家。江苏吴县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外曲式和作品分析等课程,并致力于唐代古谱的研究。本书收录了作者唐乐古谱译读方面的主要论著和译谱,并收录相关图片多幅。
本书是部箜篌综合教程,包含教程和乐曲练习两大部分。教程部分包括箜篌简史、古代诗歌中的箜篌等;乐曲部分包括初、中、高程度的独奏曲50首、重奏曲3首,练习曲33首。全面系统、实用性极强。是各大音乐院校竖琴和箜篌专业的教材。
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史。 第二部分总论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体系、体裁形式,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分组和分类方法,并对少数民族新音乐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概述。 第三部分按语言谱系分类法介绍了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简况。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所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因此,这一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民族加以介绍。 虽然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但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之用。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