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本书对素园第一代主人林有麟编撰的《青莲舫琴雅》进行整理和修订,《青莲舫琴雅》是现存上海松江地区仅有的明代古琴专著,由于历史久远,此书多处晦涩难懂,现重新整理修订,使其对当代古琴的研究事业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做到了“四个有”即——有原文,有点校,有译文,有注释。给人带来古韵今风、扑面而来的阅读体验;它对于学习古琴知识的芸芸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可谓拔云见日,一目了然。本书具有原汁原味古风,同时又是深入浅出的普及性读物,能够为大众走近古琴,品其底蕴和技艺,赏其故事和诗文,提供方便,增长兴趣。从而为传承中华优秀琴学,开辟更为宽广的研学路径。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你喜欢听音乐吗?你喜欢《青花瓷》《荷塘月色》这样具有浓郁中国风的音乐吗?你知道过去的人们都在听什么吗?你知道老祖宗们都在摆弄啥乐器吗?从8000年前的“远古之音”骨笛,到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编钟;从登上太空演奏的传统乐器古筝,到大运会上“会唱歌的石头”磬,中国传统乐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坊间有传言: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不觉间,中国传统乐器已经融进我们生活中了。本书提炼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打造的同名大型融媒体节目的精华,详细讲述了骨笛、编钟、鼓、编磬、筝、埙、箜篌、筚篥、阮、古琴、琵琶、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与南音、笙管乐、江南丝竹等中华文化中典型的乐器合奏形式。全书共十余张详细乐器构造解析图
本书收录客家山歌、劳动号子、风俗小调、儿歌等类型相关题材的研究文献,从历史泥石流研究、艺术本体研究、文化脉络研究等维度对相关文献作综述梳理。
《月是故乡明:俞华康民乐合奏曲精选》由俞华康编著
古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古代文人修养的必修课,琴棋书画,琴居首位。虽然小众,但学古琴、弹古琴在小范围内还是很热门的,因此对于弹琴入门书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经过历史的选择,中国古琴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各个琴派风格不一,演奏指法在大同中有小异,入门曲目也不尽相同。作者于水山,美国东北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北美梅庵琴社社长。自幼学习音乐,古琴师从梅庵派吴自英。曾任教于奥克兰大学艺术系,并在该校音乐系开设古琴课程。自2008年起教琴,策划并参与古琴活动。录有CD《山水清音》、《长虹古韵》、《一契落英》三张。本书是于水山多年在美国进行古琴教学经验的总结,作者出于传统,但因多年留学欧美,又跳出传统,吸收了西方音乐教学的某些元素,因
邵志庆是贵州花灯戏今日的领军人物。她不仅自己参演了数十个剧目、获得了梅花奖、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更带领花灯剧院不断勇攀高峰,以优秀剧目拓展剧院和剧种的影响,以人才培养来壮大队伍,推动非遗传承,争取国家项目,并以实力成为“国家地方戏曲创作演出重点院团”。2022年12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为邵志庆举办了“邵志庆贵州花灯戏表演艺术研讨会”,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书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领导致辞、邵志庆从艺历程、专家论文汇编、代表剧目资料。从剧目、音乐、表演、传承等多角度对她的艺术成果进行总结,除文字之外,收录部分剧照与生活照。
所谓的关键词研究,是从微观视角审视一个学科概念的源流、发展与变迁。本书一方面追溯民族音乐学关键词的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具体的田野个案与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呈现,对学科关键词的理论内涵进行系统总结。既有其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有针对诸多典型个案做研究。本书是基于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关键词概念与文化含义的发展与变迁研究之上,在“新文科”的语境下,进行学术话语的中国实践。
该书为“现代琴学丛刊”系列书中的一册,该丛书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卷为专著摘选,包含了“卧箜篌考”、“古琴考”和“两仪琴、五弦琴、七弦琴考”,下卷为论文选录,包含了“话说琴徽”、“无商之圜钟与无徴之四旦”、“重上生与再下徴·新音阶与旧音阶”、“雍门调·及其有关的问题”和“古琴与钢琴”。作者以相关文献和考古图像资料为依据,对卧箜篌的起源、本体特征以及在我国古代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古琴演化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是古琴爱好、研究者的珍贵资料。
管平湖(1897年―1967年),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此次出版的《广陵散》是根据王迪先生记谱的五线谱与减字谱对照本译成的简谱与减字谱对照本。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由王迪先生记谱的《广陵散》与《神奇秘谱》原谱对照,管先生实际演奏的指法及徽位共有二百六十处改动。这些改动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依据清代以来的徽分标注法,对徽分作细微变动。第二类,是源于明末清初琴曲趋向于五声音阶,管先生对某些五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