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流行经典歌曲集》是民族器乐曲集系列丛书中的一员。葫芦丝,又称 葫芦箫 ,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该书选用的经典歌曲传唱度较高,乐谱简明、指法技法详细,曲尾附歌词摘录(便于随唱)、书籍后附乐器常用技法、指法符号表等内容,便于读者阅读。
十二孔陶笛是现在盛行世界的吹管乐器,近几年在我国也发展迅速。因陶笛学习简单,携带方便,很多学校让陶笛进入学生的乐器课堂。但学习十二孔陶笛的资料,市场上几乎空白。针对目前国内陶笛爱好者和学校开办陶笛课程的需要,作者花了5年时间,传授指导上万名学员学习,并从中不断提炼和修改完善教案,编写了这本系统全面的教程,还特别加入了复管陶笛的教学内容。本书以简谱形式编写,共十一个单元,从零开始为陶笛爱好者提供系统、全面、详尽的教学参考。
广东音乐 产生在岭南,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的移民地区,它多方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乐种,它的形成是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岭南文化中的 广东音乐 》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剖析 广东音乐 的形成发展及成因,挖掘 广东音乐 作为近代民族民间乐种所独具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性格,从中窥视近代沿海地区音乐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脉络和嬗变轨迹,进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全文把 广东音乐 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别称之为:孕育期、生长期(硬弓时期)、成熟期(软弓时期)、徘徊期和发展期。在每个时期,重点论述了 广东音乐 的社会文化背景、乐器及组合、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音乐风格特点,以及 广东
孙过庭(约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客家山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种类和体裁、新编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传承人等内容。第二、第三章结合国际ISLI标准MPR技术,并附有各种类型、体裁的客家山歌乐谱,通过音频、视频与曲谱的结合,令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客家山歌的优美和生动魅力。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唢呐古今不衰,受到各族群众的挚爱,并在各族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将填补唢呐教学中没有少数民族独奏曲曲选的空白,极大地丰富唢呐的演奏风格和内容,有利于唢呐教学,也必定能够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苗族古歌》又称“大歌”,作为苗族的创世史诗,它是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记录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的各种文化艺术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它们的源头。《苗族古歌》的内容森罗万象,有苗族的发展史、远古时期的开天辟地、繁衍人类、耕耘劳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重建家园,还有苗族人民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而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的研究价值,还具有教育、审美和娱乐等方面的杰出价值;它是研究远古思想的形象化材料,是苗族历史的艺术写照,也是了解苗族社会习俗的窗口。
本书是为竹笛学习者量身定制的竹笛基础教程,书中不仅包括竹笛的相关基础知识讲解,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吹奏曲目。 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是竹笛的相关概述,介绍了竹笛的历史、构造、种类与笛膜。第二章是乐理基础知识,讲解了音符、节奏、节拍等基本概念。第三章至第五章详细介绍了学习竹笛推荐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包括演奏姿势呼吸方法、指法以及颤音、叠音、吐音等技巧。第六章是经典曲谱,供读者在学习吹奏时参考和练习。书中配有丰富的谱例,帮助读者打好基础,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曲谱部分的吹奏。 本书适合竹笛爱好者使用,也可以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教材使用。
一、本书为“云南艺术集成、志丛书”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云南卷丛书”之一,根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云南卷丛书体例》编辑。 二、本书收入作者上世纪7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改编、创作的代表性花灯唱腔46段。为全面反映作者的音乐创作成果,同时选入歌曲l8首、歌舞曲和花灯器乐曲8首、创作札记5篇。 三、花灯唱腔选段均以剧目为单元,依创作、上演时间为序编排;歌曲、歌舞曲及器乐曲按写作年代编排。为便于了解唱腔背景,把握演唱所需情绪和情感,每个剧目均有一篇剧情简介。唱段、曲目末尾以简略文字说明演唱情景、音乐改编发展及上演、演唱、录音、出版等方面的情况。 四、花灯唱段以唱词首句或点题句命名,标题下方标记剧中人。唱段剧(词)作者统一署于剧情简介页剧目名称下方,歌曲、歌舞曲及器乐曲词作者署于每首曲目
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教材基础上,囊括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筝会全国六大考级单位所有重点带*乐曲。 《袁莎古筝教程(精学版)(四至七级)》突破传统教材,首次引入标点符号,对每首乐曲进行了段落及乐句的结构划分,从而使识谱者像阅读文章一样对乐曲的结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下一步自行处理乐曲及表达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打下重要基础。 《袁莎古筝教程(精学版)(四至七级)》突破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在每一首乐曲的重点、难点处均标出注解序号,进行准确详尽地提示与解答,使学习者对于全曲做到没有盲区、误区,从而规范准确地掌握每一首乐曲。 对每一首乐曲的曲谱都重新进行了校对与编订,并标注了明确合理的指法与表情符号,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与
作品集涵盖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国作品原创奖”的《古风》及《云之南》。这些作品的创作在于探索中国打击乐的节奏变化、音色、旋律色彩和音乐性的多元性为目标,同时也通过作品的创作来指导教学,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和音乐视野。
《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是一部篇幅较大的、相当于教程式的练习曲集。它的技术涵盖面宽、技术规格明确且实用性较强,从各种“基础技巧”的训练到综合性以及风格性等“应用技巧”的训练,同时也包括有较大技术难度的移植曲等诸方面的练习,以全方位、多项目的特点将二胡演奏技巧的训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曲集除乐谱中标明的弓法、指法等符号外,每一首练习曲均附文字的要求以飨读者。本书为上册。
本选题是作者郭怀瑾在喜马拉雅同名有声课程的文字版。本书系统梳理了古琴八千年文脉,从三皇制琴说起,讲到唐代古琴的发展,内容生动详实。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解析以及对重要历史人物与古琴渊源的介绍,梳理大文化背景下的古琴文脉。本书具有普及性,适合大众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过往与当下都是整个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形成与特点有完整认识。本书写作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旨,关注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融通,区域文化与民族迁徙,宗教信仰与民俗节庆,以及与之相伴的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在尽可能完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作者以轻松的方式带出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个案,将音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对音乐的描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从多维角度理解民族音乐和中国文化。
本书是《儿童学二胡入门》作者刘长福在该书狂销数十万册的基础上,精心修订的全新升级版入门级别的二胡教程。内容更加丰富,适应的读者群体更加广泛,因而在此次修订后更名为《二胡进阶教程》(初级)。名称虽然变化,但仍然秉承了原书知识性、技巧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编排。为了提升演奏者的学习兴趣,书中的第二部分纳入了更多耳熟能详的歌曲,演奏者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练习这些歌曲,更具体、更深刻地体会演奏技巧与歌唱感觉的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掌握了二胡演奏的基本要领后,就可直接进入《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下)的学习。
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教材基础上,囊括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筝会全国六大考级单位所有重点带*乐曲。 《袁莎古筝教程(精学版)(四至七级)》突破传统教材,首次引入标点符号,对每首乐曲进行了段落及乐句的结构划分,从而使识谱者像阅读文章一样对乐曲的结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下一步自行处理乐曲及表达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打下重要基础。 《袁莎古筝教程(精学版)(四至七级)》突破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在每一首乐曲的重点、难点处均标出注解序号,进行准确详尽地提示与解答,使学习者对于全曲做到没有盲区、误区,从而规范准确地掌握每一首乐曲。 对每一首乐曲的曲谱都重新进行了校对与编订,并标注了明确合理的指法与表情符号,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与便捷性。 对于传
筝族乐器是东亚地区一类半筒状箱型齐特琴类(box zither)拨弦乐器,上有可移动的弦柱(或称雁柱),移动雁柱即可调校音高,包括有中国的古筝(中国筝)、日本的和筝、朝鲜的伽倻琴、越南的弹筝、琉球的琉球筝。而中国的古筝是东亚各类筝类乐器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