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从曲中来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一件乐器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具有各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而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语言、戏曲等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些流派大多以“代代传人”的形式在演奏家之间传承着。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很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的二胡,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问世。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表现力丰富,既能够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还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