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工艺学和民俗学视域,着眼于极具地域特色的荆楚手工艺文化,不仅廓清了我国历史上关于 工 百工 和 手工艺 等概念的源流,梳理了湖北手工艺文化的传承脉络和美学特色。更重要的是,本书以详尽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对荆楚大地上与人们衣、食、住、行、用、娱、祭等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近四十个手艺项目的发展脉络和传承状况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忠实地记录,从历史源流、工艺流程、技术细节、所用材料,到艺人现状和技艺传承等各方面翔实记录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状况。并阐述民间手工艺与荆楚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等方面的关系,探讨这些手工艺所隐含的文化价值。 本书是我国部基于地域性的、全面反映与人们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手工艺的学术专著,堪称一部当代 天工开物 。 (全书共3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广西壮锦传承人谭湘光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薪火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福礼从艺生态文化背景、何福礼的手艺人生、竹编技法与手艺绝技、何福礼的手艺代表作等内容。
匠人,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手工技艺做到极致。他们身负精湛的手艺,他们专注而低调,他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他们是很多中华传统符号的制作者,更是中华性格的集中体现。丛书从璀璨的中华文化中选择代表性的物品,挖掘其背后制作匠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超技艺。通过挖掘物品背后的匠人故事,从传统匠心中既萃取精华,又提纲挈领,解读无数匠心背后的地理渊源、历史文化背景,展现中国匠人劳动的智慧和文明的传承。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玉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手艺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持有、传承、传播主体,是传统手工技艺 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 活跃的活态基因。路琼著潘鲁生主编的《广西壮锦(谭湘光)(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广西壮锦传承人谭湘光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薪火传承、手艺 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江苏南京云锦传承人金文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 云锦的织造工艺和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浙江东阳木雕传承人陆光正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手艺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活态传承现状的分析,明确了目前活态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廓清了从“非遗”保护视角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及其活态传承的认识。通过辨析各组成要素对传承系统运行的影响,明晰了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阐明从业者素质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作用系整体是各要素产生作用的焦点,据此提出构建有效活态传承机制的策略。本书适合艺术类院校师生及相关研究者使用。
中国民间剪纸,是以中国亿万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它的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造型特征烈。它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此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急速地向商品经济转型,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民间剪纸艺术也濒临消亡的紧急状态,亟待抢救保护。现在,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对人类无形文
《武备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明代茅元仪辑,共210卷,文200余万字,图730余幅。《典籍里的旗帜之美》作为《中国武备志》系列的首本,以《武备志》内《军资乘》章节中的军旗为依据,用文字和图像化的方式加以演绎,阐述了作为军魂和军事管理语言的旗帜在古代武备中的样式和作用。中国古代旗帜的丰富性代表了华夏军事文明的发展高度,它不仅直接跟军事内容相关,更是处处展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的分析、理解。 清道旗、五方转光旗、五方旗、大五方旗、五方神旗、二十八宿真形旗、中军坐纛、豹尾旗……103面中国古代旗帜,探寻古典中国的兵家智慧与审美意趣。
《中国民艺馆》丛书立足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以中国民艺博物馆三万余件馆藏藏品为基础,将中华传统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进行集中整理展现,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用、艺等多个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交通工具、服装饰品、起居陈设、饮食厨炊、游艺娱玩等品类。本系列10册为第一辑。本书是其中一本,以图为主,适当增加对戏曲纸扎的文化传承、工艺匠作等方面的解读,是融欣赏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中国民艺普及读物。
从1988年12月至1995年5月(1994年因故停了一年),作者陆陆续续花了6年多的时光,进行了黄河万里行,考察黄河流域民间礼仪性面塑文化。路径8个省区(宁夏除外),重点访问了40余县市农村,从黄河的中下游起步,东卦黄河入海的莱州湾,西溯青海的黄河源,总算大致走完了黄河的全程。
常熟花边是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花边技艺集锦》由陶凤英经十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而成,内容主要包括常熟花边历史渊源,不同阶段的花边图案及品种,图案构成、色彩、针法、常用的针工技法,设计机制的形成,各种内容的大事记。图文并茂,为常熟花边提供大量资料,对于常熟花边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