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长坂常,近年来活跃于世界设计舞台,以蓝瓶咖啡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长坂常针对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 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 的新设计理念;与完全从零开始设计相比,长坂常更多从事建筑空间再造设计,他强调通过改变建筑原有的功用来进行 认知更新 ;同时在建筑和功能性家具中寻找平衡,所谓 半建筑 就是其设计理念的最佳概括。《半建筑Ⅱ:日本建筑设计师长坂常设计理念》是其有感于《半建筑》的出版,通过 认知更新 亲自撰写的姊妹篇,更系统地呈现了其对建筑、家具、人居环境的思考。
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为佐证,对近300个建筑作品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定义与诠释。本书论点清晰,可读性强,以视觉引导为主线,讲述了从古代到当代,西方世界所出现的主要建筑风格。 本书共分九章,每一章的顺序大体遵循风格建立的时期或建筑建造的时代。其中每一种单独的 风格 是根据建筑共同的形式特点、地理位置、大的文化趋势、运动或意识形态 或这些因素的各种组合而形成。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上的传达:对每一种 风格 都会有一段简明的介绍,然后通过配有解说文字的图片来讲解和描述这种风格所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种标志性的窗户设计,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装饰与材料,或者是隐藏在某种 风格 下的特殊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可以被当作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图书。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 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鲁班经》是一部有关古代建筑家具设计的著作,大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与那些官修著作不同,《鲁班经》出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内容也十分繁杂,既有与建筑家具设计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择日择址的堪舆风水。其中很多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继承,也有一些内容是当时匠人的创造。可以说,《鲁班经》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工匠智慧光芒的著作。 《鲁班经图说》在原《鲁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点校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三百余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全新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凭依。
本书立足于设计学科实用性为上的原则,以现有园林遗存为对象,将其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以逆向还原的逻辑进行解读;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于2001年6月25日荣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整个建筑群以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形式,采中西之所长,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艺术为一体,开创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新风。无论是建筑规模、设计手法、建设历程,还是研究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都是整个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曾说 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可以去到武昌看看珞珈山武汉大学 。 本书收录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测绘图及效果图,配以精炼准确的中英文双语介绍,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书籍布面精装,并搭以专色护封,内文纯质纸四色印刷,雅致妥帖。
本书为 岭南文化艺术图典 丛书之一。该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以史志相结合的编写架构从佛教在岭南、广州肇始记起,直至今时,深入浅出地介绍广州光孝寺的历史流变,再从光孝寺的建置沿革、文物古迹、古木遗迹、高位名德历史等各个方面,通过学术通俗化,全方位展现了光孝寺的历史面貌。
本书作者为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玛丽 艾伦 米勒,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玛雅文明中的建筑、雕塑、宫殿、法院、彩绘容器、壁画、书籍等。同时,作者利用破译的玛雅文字,为玛雅艺术提供了新的解释。
本书由设计界具有领导地位的A级作者戴维 艾里编著,收录世界上极具才华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工作室的品牌设计作品。以一个公司一个案例分析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品牌设计的过程:如何准备简报,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品牌策略,如何激发创意,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如何与客户达成共识,制作设计指南,并确保未来设计能够顺利落地实施。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关于设计思考和品牌开发的全过程,这里包括有趣的设计过程,也有他们踩过的坑,他们将自己公司的经营经验、设计经验无私地分享,希望对品牌设计行业同仁有所帮助。而且每个案例末尾都设有一个简要的概括,作为干货总结。
音乐与建筑史一枚金币两个面的关系。或者说,音乐里头有建筑,建筑身上也有音乐,在西方,一开始是建筑、启迪和营养了音乐,文艺复兴建筑的对称美便有这种功能……本书系统全面的研究音乐与建筑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和音乐解释。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些奠定现代建筑与设计发展基础的重要风格、重要人物,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现代设计的来源。本书首版于1936年,1948年第二版,1960年第三版。此版在前三版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很多内容,如佩夫斯纳的原始文稿和重要修订信息,并增加了作者对现代主义根源的阐释;新增大量精彩的插图; 新了主要人物传记资料和书目;附上了对关键主题、艺术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说明性短文;增加了1914年以后的案例(本书首版时的研究结点)。佩夫斯纳认为现代设计有三个主要来源: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19 世纪工程的发展和新艺术运动。他认为,在早期现代主义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来源,并对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大师们,如英国的查尔斯·弗朗西斯·安斯利·沃伊齐与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美国的路易斯·沙利文与弗兰克·
本书是一本介绍日式园林设计的专业参考图书,将日式园林设计元素进行专业分类,包括灯笼、盛水钵、栅栏、景石、庭院、组石、山石、墙、窗等,每个门类总结了日式经典园林设计的式样和设计方法,以百科全书的模式进行专业细致的论述,并通过概念性线条图的形式进行专业的表现,可作为广大园林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参考类图书,极具借鉴价值。
《中国印象 商业展示空间》一书精选了25 个中国优秀的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案例,展现了中国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现状和优秀成果。该书根据商业空间的类型分为家具家居、售楼会所、服装饰品和文化艺术四个部分。家具家居的展示空间,设计或在空间中融入了禅意美学,体现简素之美;或利用自然界的元素渲染诗情画意;或采用特殊的色调和材料使空间流露出沉稳质朴;或利用创新技术打破传统,诠释了东西方元素的融合。售楼会所的展示空间,设计中有的沉稳内敛,有的简洁优雅,有的清雅含蓄,有的灵动细腻,各自都在空间中运用了特殊的元素和技法,呈现出不同的功能性和美感。服装饰品的展示空间,既有轻松愉快的北欧风格,又有具有古老韵味的东方风格,同时通过不同的分区和陈列实现全新的购买体验感,利用特殊元素打造独特的气息和身临其境
近代的中国,住宅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向往,住宅的设计正是人们浓缩的幸福定义。中国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代表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一个个案例,会看到中国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会看到中国人身份的更加认同,会看到中国人逐渐升华的精神追求.......我们正是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尽可能地展现中国住宅设计的真实样貌,以此来全面的展现中国的生活。本书主要以中国当代住宅室内设计水平分析为出发点,从此领域较先进的思想展现、成果分析和成果展示三个方面入手,细致详尽地展现中国别墅室内设计的风采。
全球化的影响在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度过休闲时光,因此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咖啡厅和酒吧,就像周围新楼盘一样方兴未艾。在近几年,中国的咖啡厅和酒吧的室内设计水平已经发展到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相接轨,但是在这片被几千年文明所滋养的土地,一切跨洋而来的设计思维也被奇妙地注入了中华源泉,无论是哪一种风格,在这里讲述的是一个个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的故事,这也正是这本书想要展现的。 本书主要以展现中国咖啡厅与酒吧室内设计较高水平为出发点,从此领域较先进的思想展现、成果分析和成果展示三个方面入手,细致详尽地展现中国咖啡厅与酒吧室内设计的风采。
《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是一本有关中国山水园林文化的论文集,但作者并不限于建筑园林专业,而多是国内外历史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其中多位是三联的老作者,如柯律格、包华石、汪跃进等。全书有选择性地收入了他们的相关论文12篇,从艺术、文学、建筑、考古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历史面貌。
本书装帧精美,设计精湛。书中选取了中国优秀的别墅室内设计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多类各色的咖啡厅与酒吧的室内设计,借以梳理国内此领域设计的现状,对于室内设计师和相关专业的师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