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 照夜白 ,取其字面的意象 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山中何所有 时间中的风景 空隙之美 鸟之双翼 山水小史 ,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回答的是 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 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 移步换景 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 空隙之美 ,以美学讨论为主,意在更新对艺术的语言
本书为市场上首本传统丹青版《山海经》,90后央美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历时十载,重绘150幅绢本设色神怪图,《山海经》研究学者刘宗迪教授作长篇导读并全本注译。此版本《山海经》绘画基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期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魔幻瑰丽的一面,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将现代意识融入古典绘画,符合当下国潮的审美。而作为上古时期记录地理物产、宗教神话的大书,它的原始文本更不应被忽略。"怪物之书"只是《山海经》的一个面相,刘宗迪教授的注译则从博物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切入,展现《山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作为大众读者的《山海经》入门读物。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艺术史”的路径。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是从故宫博物院院藏的近百万余件文物中精选有*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几万余件。在这套“藏品大系”中,不仅包含有这次参展的许多难以出故宫的作品,更有很多平时无缘看到的传世佳作。这套“藏品大系”每一卷的每件作品介绍时,既有题名与作者名,又有释文,还有相关的题记。而且,有些作品的局部放大图还使古代大师们的笔墨精气与韵味凸现,难怪行家会有“比直接欣赏原作收获还大”的赞叹。
此书是《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四期》特展图录,由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邢陆楠主编并撰稿。以女性为内容的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自唐至清以来数量众多的仕女画作品,呈现出完整的仕女画发展脉络和风格流变,是广大读者了解古代女性历史、生活的重要窗口。 br 图录分为 文本佳话 和 生活情态 两个单元,共收录作品98件,在完整展示了本次展览展出作品的基础上,还增加收录了十余件作品。在第一单元 文本佳话 中,主要选取了依托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诗词作品、民俗文本而创作的女性人物画,借以展示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形象;在第二单元 生活情态 中,选取表现古代女性日常生活、劳动的作品,分为宫廷岁时、桑织、婴戏、奏乐及花木五个部分,借以展示古代女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图录还收
像生盆景是极具宫廷特色的一类工艺制品。故宫博物院现藏像生盆景千余件。清宫旧藏的像生盆景,陈设上可以迎合主人喜好,或随处放置,或营造景观,并多用于年节等喜庆场合;造型题材上丰富生动,运用各种元素和形式组合出吉祥寓意;用料上考究多样,各种宝石和珍稀材质都被用来为盆景生色。盆景主体之外,所用盆钵也力求与花卉、山子相得益彰,可谓异彩纷呈。总体上看,这些像生盆景虽然堆金砌玉,极尽雕琢之能事,却是以此追摹造化,仿佛天工,别具一种风流气象。本书为择选代表性的一百余件,分为像生盆景、像生景观、瓶景与壁瓶景三部分展现故宫博物院藏像生盆景的风采,这也是像生盆景首次集中出版。另附录清宫档案盆景史料摘抄 ,以时间为序,逐年录出与像生盆景有关的记录,是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为张珩1960年至1963年去世前未竟的历代书画著录,是其鉴定思想与方法的结晶,共著录了两晋隋唐以来直至近现代的书画作品2192件,其中绘画1380件,书法812件,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具代表性的优秀书画作品。每件作品详载其名称、质地、尺寸、内容、题跋、印鉴、收藏单位、历代著录等。所收作品大多收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也有少数作品为私人收藏。其中一些庋藏海外的书画作品,至今难得一见。尤为珍贵的是,著录中多有张珩补前人不足、纠前人谬误、发前人未发之笃论高言,在历代书画著录中独树一帜,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上海书画出版社《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以2000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張珩先生手稿本为底本。张珩先生之著录主旨为尽量体现书画原迹之鉴定元素信息,达木雁传真之目的,成一书画鉴定之征信基
作为山东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系列展之一 晚明书风展 汇集文徵明、董其昌、徐渭、邢侗等名家之作,也可看到普通书家们承载的书法文化。 晚明书风展 兼顾名家和普通书家,以62位书家的100余件书法作品来讲述晚明书法史,还原晚明书法文化的整体风貌,呈现其在传统书法文化传承中的坐标点意义。当还原到历史真实中审视这些书迹,我们会发现,名家与普通书家之间其实并无明显的界限区隔,他们生活在共同的文化土壤当中,彼此间也多有交集或关联。他们的书迹共同呈现出这一时期书法文化的多元存在。
中国历代名画类编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本书是次对陕西境内出土的蒙元时期墓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搜集这一时期的墓志八十八方,墓志资料大多为首次披露,是迄今为止对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次也是全面的一次整理和出版工作。墓志内容涉及蒙元时期陕西重要家族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墓志早刊刻时间为蒙古定宗三年(1248),晚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历史跨度从蒙古族建立元朝的前夕,到元朝逐渐衰亡的末期,故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尤其是考古部门科学发掘出土的墓志,其墓主姓名及身份明确,解读这些墓志内容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资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体例借鉴近年碑刻图书出版惯例,每方墓志独立成篇,依次著录卒葬时间、行款书体、撰书人名、志文首题、志盖标题、形制纹饰、出土时地、存佚状况、主要著录等内容,之后插入图版,标点录文,在收录拓本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