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对西部地区实行一种倾斜和优惠的政策。这种倾斜和优惠政策最初的实施效应是明显的,由于政策持续实施的效应是递减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由政策倾斜向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布局转变。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前后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施的政策效应评价和经验总结,推进从政策倾斜到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则,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方案设计,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内外条件和合理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人力政策、立法政策以及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书中所提出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吸收外
本书提出的新投资理论利用了模式周期,即在行情波动的不同阶级,价格与时间因素在走势形态上是按顺序出现的,而这些过程是可以预测的。本书中所讲的短线操作介于日间交易和长期持股之间,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操作技巧,介绍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读者可以从那些常常人们忽视的短线机会中获得丰富的回报。本书还提供了对200多幅走势图的分析,引进了大量创新性的交易形态及其操作策略,非常贴近实距,考虑全面而,强调实事求是,在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股市规律和实际情况获利。 本书适合所有不同水平的股票爱好者,以及职业投资者和其他市场人士。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的西部人才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并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该课题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国内人才政策措施评估研究尚不多见的情况下,依据人才学、政策学和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立足西部人才政策措施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实际,构建了区域人才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的框架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不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学术领域,公共政策的分析与评估研究都很薄弱,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行政政策优化的瓶颈之一。因此,该课题评估框架体系的建立,不仅对拓展人事人才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很有帮助,也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研究很有益处。 二是采用了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会议研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实证研究手段,又运用了历史分析、典型解剖、比较研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西部”是个特定的概念,既包括其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包括其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上不属于西部的2个自治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的产业发展必须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该书系统回眸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演进轨迹,就重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为进行了全方位呈现。“全国视野”“重庆态势”“案例献映”“访谈撷英”四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互为补充,再现西部大开发全国和重庆的政策脉络,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重庆的重大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内容丰富且全面,贯通18载西部开发史;意义重大,纪念重庆直辖20年。该书有如下主要特色:一是理念新,编写过程中贯穿“中国视野、西部蓝本、重庆剪影”理念;二是多视角,从全国视角、重庆视角、亲历者视角全方位呈现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以及直辖以来的主动作为,为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洞开一扇窗口;三是表现形式新,既有重点案例,又有参与者的现身说法;四为可读性强,适合理论界、实务界、社会大众等读者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