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紧扣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阐述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科技与制度创新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社会人文环境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对各个问题的论证,都力求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与民族地区的问题及民族问题的分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相互关系这个主题,而且始终注意了把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该书是《西部开发战略研究丛书》丛书中的一本,它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差距。介绍了“兴边富民行动”的背景、由来、意义、指导思想、任务、难点及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时代,既是生产力和制度演进的一级阶梯,也是人们特定的生存状态的嬗变或飞跃。马克思在《 导言》中说: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况的主客体维度如何度量?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既可以现实的度量生存方式的客观方面提供的生存空间,也可以从主观方面度量每一个时代人们的生存能力或生存能动性、自主性与理性。 本书是对西部大开发从经济中心城市的“开局性开发”向广阔的县域经济体的“全面开发”实践对象的研究,它运用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对变化着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对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时代”问题和精神进行哲学概括。具体内容包括:生存方式变革是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障碍分析、西部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逻
社区是社会基本组成,社区的管理、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本书在原有绿色社区创建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和公众需求,与读者分享 外绿色社区 发展经验和案例,结合新时期中国整体社会需求,提出未来绿色社区低碳、环保、节能、节材、节资等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供读者参考。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社区是社会基本组成,社区的管理、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本书在原有绿色社区创建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和公众需求,与读者分享 外绿色社区 发展经验和案例,结合新时期中国整体社会需求,提出未来绿色社区低碳、环保、节能、节材、节资等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供读者参考。
“西部”是个特定的概念,既包括其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包括其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上不属于西部的2个自治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的产业发展必须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该书是历时一年时间精心编就的一本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述西部大开发的文集。论文的作者多数是区域经济学界资深的学者专家。1999年10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西安市政府在历史名城西安联合召开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研讨会”。与会代表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市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研讨,这是一次真正的高层次的研讨会。提交会议的论文有近百篇,从各个侧面和多角度论述了西部大开发问题。编者认为这些论文无论对于国家宏观决策,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战略规划,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论文作者们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也是献给新世纪的礼物!
本书通过对我国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经济贫困原因的实证分析,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问题。作者提出了“生态购买”利益驱动机制和“林草生态私有”经济制度等政策建议,主张通过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植被、地表水、地下水的“三赢”而非完全依赖工程措施。作者在干旱地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创造性成果。
本书在现有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模式。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互动开发模式。 2. 研究方法使用合理。 3. 本书探索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 4. 本书的研究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民族一体多元理论为指导,分多个专题对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农牧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清代中国农牧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清代农牧地区城市发展滞后原因探析论等。书稿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发展我国农牧地区城市的路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本书在现有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模式。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互动开发模式。 2. 研究方法使用合理。 3. 本书探索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 4. 本书的研究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