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探寻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旨,以欠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内、对外两个视角,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效率与能力、空间布局以及政策取向。 在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和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基础上,在微观层次构建异质性企业空间布局和转移的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在考虑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不同动机基础上,形成“推拉”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建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评判指标体系;计算了西部地区省市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指数,绘制了可视图;论证并提出了西部各省市区承接的重点行业;从动机、方式、约束条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等多维入手,提出西部地区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本书分为九章,具体包括:导论,文献综述,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理论基础,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环境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识和消费行为分析,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体系构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协调,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等。
该书是国家民委2004年院校重点项目“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研究”和西南民族大学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研究”的终成果。该书以我国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主要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在现有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模式。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互动开发模式。 2. 研究方法使用合理。 3. 本书探索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 4. 本书的研究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的成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里少数民族种类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这里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甚便利,教育事业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总之,这里是一块富饶而贫脊、美丽而苍凉的地方。正是神往于此,我们产生了系统研究它的强烈愿望。在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策略保障研究》成果出版及重庆市社科项目“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改革对策”取得丰硕成果之后,我们成功申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在研究这一课题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是充满了激情的,希望能探索出一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人群。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包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贫困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解读。但无论是认为贫困因人力资本投资匮乏,认为“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还是认为循环积累导致贫穷,似乎所有理论的终实现都指向一国政府的价值判断与执政能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尤其是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为世界反贫困做出了巨大贡
本书通过对我国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经济贫困原因的实证分析,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问题。作者提出了“生态购买”利益驱动机制和“林草生态私有”经济制度等政策建议,主张通过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植被、地表水、地下水的“三赢”而非完全依赖工程措施。作者在干旱地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创造性成果。
本书首先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西部开发、特色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着眼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动于和源泉问题,深入研究西部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我们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专门的西部经济增长模型,探讨、确定西部经济增长的源泉,设计西部地区现有经济机制的不足,突破了传统的思路,提出了更加合理、有效经济发展进行了模式与增长方式设计,并付诸于实践。通过包头实践,用事实来证明本书提出的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秘途径的正确性。 本书特色在于:一是综合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的*方法,把西部开发放在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区域发展比较和历史比较,揭示西部开发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二是运用了数量经济学方法,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甘肃定西是我国早实施扶贫开发的战略地区。本书着眼于党对扶贫开发正确领导的要求,从定西扶贫开发的背景及成效、战略思想、基本思路、基本策略、典型经验和党的领导、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总结,探讨和研究了党对这一地区扶贫开发的经验。 值得庆幸是的,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定西扶贫开发研究》一书,终于广大读者见面了。本书立足于实践,面向未来,着眼于党扶贫开发的正确领导,从定西扶贫开发的背景及成效、战略思想、基本思路、基本策略、典型经验和党的领导、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总结、探讨和研究了党对这一地区21上扶贫开贫开发的领导及其经验。若能为广大读者接受,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书从绿色出行的意义入手,在总结国外绿色出行对我们的启示和 绿色出行的现状的基础上,从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工具、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提出推广绿色出行的策略,为我国绿色出行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