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6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内容涉及银杏遗传育种、银杏抗性生理、银杏资源培育、银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银杏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论文作者是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辽宁、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270多名专家学者、部门领导、企业经理及银杏生产经营者,他们就当前银杏产业中有关生产、科研、开发利用、产业化基础、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阐述,重点探讨了银杏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论文集的出版,对加快银杏产业化进程,提升银杏产业层次,实现银杏产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广大银杏科研部门、农林院校科研工作者及生产部门提供参考,将会对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本书为年度研究报告,每年出版一本。主要包括2020-2023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回顾与展望,农业保险试点报告, 各保险公司年度发展报告,重点收录中国农业保险领域专家发表的较有影响的农业保险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策法规学习体会、理论探讨、市场建设、科技赋能、承保理赔、农险精算及草原保险等方面,总计34篇。本书是我国农业保险研究成果的 体现,同时记录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指导下,在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的历程,可为政产学研各界研究和操作农业保险提供参考。
《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拟着眼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的视角,深入剖析美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之争的根源,探讨其对东亚各国及地区的影响,进而充分阐释地理标志的价值所在,此后,重点围绕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在详细介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终指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绝非单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我国不仅应大力挖掘潜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更应努力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水平,在追求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彰显地域特色的有效工具。
????《人参产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基于影响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不断追踪人参产业发展实践,审视人参产业发展规律,按照现代农业理论深刻剖析人参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考察制约人参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人参这种特种资源发展的规律性研究,探索如何重构人参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重塑人参产品的精品形象,给出构建人参产业现代体系的具体建议。本书由王军著。
自然环境究竟如何影响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形态和社会面貌,邹怡的《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通过以明清及民国时期徽州茶业为中心的若干专题研究,对该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徽州地区茶叶炒制的工艺流程、茶业机构的分布特点和茶业都市的兴衰历程,均可置于当地的山水结构、风俗习惯等自然、人文环境中加以解释,进一步追问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的决定因子;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更多发端于自然基底的链式反应。此外,《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也对海外学界的徽州研究成果作了迄今最为详尽的一份综述。
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成就的同时,《乡村视野:"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大量的实例和数据,结合历史经验教训。作者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在乡村开展调查研究获取的大量手资料,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三农”工作的一些热点问题。着重分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书中所阐述的某些观点.视角独特,鲜明尖锐,充分展现了一位中层干部心系农民、关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感和敢说真话的勇气。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作为解决我国农民家庭居住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奠定了我国社会整体稳定根基的同时,却源于我国由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的转型而引发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本书我们应当基于对人口流动性和土地区位固定性特点的认识,立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使用综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整个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本身进行反思、检讨,挖掘问题的制度根源,探寻制度变革赖以依存的理论基础和改善路径,在立法层面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本书研究主题的展开正是基于此种思考而为之。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许多知青的青少年时代曾在这里生活。 今天,内蒙古草原的飞速变化以及它受到的关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草原牧区有可能发生更深刻的变化。草原牧区面临着怎样的前景?看来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很可能就处于这个变局前的关键时期,也即发展路径的分岔口——在这里,今天的决策将影响将决定草原牧区的未来。
《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的农业政策变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国际经验、我国天然橡胶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及其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农业例外安排等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明确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重点分析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的粮食安全战略、贸易增长战略、引进外资战略、境外投资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国际规则战略等关键战略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是高等农林院校农业经济管理类必修课教材。全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农业政策的基本概念、农业法概述、农村宏观政策、农业组织政策及法规、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及法规、农业投入政策及法规、农村劳动力政策及法规、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及法规、农业环境政策及法规、农村社会政策及法规、WTO与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本教材是北京市教学团队“农林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在总结本课程教学中得到的体会与经验,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相关农业政策与法规的成果,梳理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教材既可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实际工作、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人员参考。
本书讲述秦晖的治学经历,研究方向的转变,对农民学的意志。他的论述当中时空性很强,对很多问题的假设都可以很好的论证,农民是在宗法社会下的一个群体,所以他是有他的一种自然经济的运作体系,而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摆脱了这种宗法的影响。《耕耘者言》通过对前苏联历史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对于计划经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提出了“命令经济”和“计划经济”划分,还有“宗法农民”等观点,都是独创性的观点,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前苏联社会,同时对于认识我国的社会也颇有帮助。总之,不可不读!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
刘燕丽编著的《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生用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农村和农户发展为中心的区域规划方法。作为不平衡发展战略(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补充,农村区域的发展需要以权利原则为基础的平衡发展理念,本教材在区域发展要素(人口、资源、技术和产业、城镇化等)的分析中突出平衡发展理念的意义和方法。本书强调要重视农村居民点公共设施系统,介绍了独户和社区的基本卫生设施标准;简要讲解了农村社区参与式规划方法;最后讲解了规赳中预算组织和农村区域项目管理的方法。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生用书)》适用于与公共管理专业和规划专业相关的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在校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