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已经2021年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同时废止。新修订的规则共10章135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回避,第三章受理,第四章审查,第五章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
《欣法官带你看庭审》是一本有趣而非教科书式的普法读本,其所选案例均是该院贴近民生的真实案件,以精练的语言还原争议焦点、提炼法律要点,形式生动、内容实用,通过49个发生在我院的真实庭审故事,以文字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庭审过程,告诉读者实用的法律知识。
本书是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连续性出版物,每辑主要由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参阅裁判文书等组成。
限制与废止死刑不仅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而且也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共识。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以故意伤害罪的死刑问题为视角,以近年来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制度设计为指导,立足我国故意伤害罪死刑适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审判实务经验,梳理、分析故意伤害罪死刑立法沿革、发展脉络、深层次原因,研判故意伤害罪死刑的未来发展趋势,阐释故意伤害罪中限制死刑的具体方法,构建废止故意伤害罪死刑的制度设想。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故意伤害罪死刑的限制与废止,以期对我国死刑废止理论的研究和审判实务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本书主要收录了*颁布的与公检法机关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工作指导性文件,同时对有关司法解释做了重点解读,并对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及疑难案例做了分析,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破立案例指导推动制度完善等。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江苏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权威文献,是省法院对外公布权威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杨万明主编的《北京审判微阅读(7,刑事、行政、执行)》由案例研究、热点聚焦和司法文件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参阅案例、案例研讨、案例研究、审判实务研究、调研报告、规范性文件等多种形式对北京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阐述,对加强审判业务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是法官和律师推荐的参考书。
杨万明主编的《北京审判微阅读(6,知识产权)》由案例研究、热点聚焦和司法文件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参阅案例、案例研讨、案例研究、审判实务研究、调研报告、规范性文件等多种形式对北京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阐述,对加强审判业务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是法官和律师推荐的参考书。
本公报是北京高院公开介绍北京审判工作和司法制度的官方文献,是北京高院对外公布司法解释、司法文件、裁判文书、典型案例及其他有关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刊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审判机关,依据宪法等法律的规定,除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案件外,对在下辖的各中级人民法院和各区、县人民法院以及各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对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公开介绍江苏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权威文献,是省法院对外公布权威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江苏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文献,是省法院对外公布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权力制衡与权利保障: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审查机制研究》主要讲述了,司法审查,蕴涵着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司法独立、程序正义、人权保障等基本理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侦查程序中建立了司法审查机制,更有一些国家将司法审查提升到宪法层面加以确定。我国侦查程序中的审查,主要是侦查机关的内部审查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审查,是侦查机关和侦查相对人的两方组合,没有中立的第三方介入。《权力制衡与权利保障: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审查机制研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着意探讨了在我国既有的本土资源上,是否需要构建、能否构建及如何构建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审查机制问题。既有价值判断、也有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辨。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文化观念到具体制度,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观点和措施。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天津是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权威文献,是法院对外公布权威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