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并非空洞的宣言,而是有效力的法规范。建构基于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案,厘清基本权利条款的规范结构和规范内涵,使之在技术层面上成为可以适用的规范,是宪法学的基本任务。本书是基本权利总论领域的体系性著作,围绕基本权利的功能,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限制、竞合、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教义学建构,并回应了中国法治实践中的诸多基本权利问题。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 宪法 ,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 八二宪法 )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 问题意识 ,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英国宪法研究导论(汉译名著本20)》被为是英国宪法学的经典著作,是英国宪法学术中引证率的作品。它至今仍具有正统地位,近似于一种 没有成文宪法的宪法典 。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奠定研习英国宪法的基础,成为了解英国宪法的入门著作。在重要性上,此书足以和任何一本法学译著相媲美。 《英国宪法研究导论(汉译名著本20)》共有三篇内容:篇议会主权;第二篇法治;第三篇宪法性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关联。此书是法学和政治学(尤其是公法专业的)的学生和教师的书目,此新译本必将引起学界及相关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判构成了当下德国宪法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学习研究德国宪法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料。本书选择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12个涉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10条的重要裁判进行译介,翻译裁判要点、描述论证过程、突出重点理论,介绍理论背景和后续影响,阐述宪法解释与论证的方法。
《权力制衡:罗马宪法对近代西欧宪制的影响》运用历史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从罗马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到帝政时期的宪制模式,以及相应时期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从罗马宪制模式及其构建理念入手,在探究罗马宪法影响近代西欧宪制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时期的罗马宪制模式对近代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宪制的影响。
本书原为林来梵教授讲授本科 宪法学 (国家精品课程)的全套课堂讲义实录,是近年来我国书肆中畅销的宪法学读物之一。 全书基于 规范宪法学 的独特方法,对宪法学的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阐述,间中不时针对国内各种宪法学理论做批判性的学术分析,并就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学术见解。书中的语言表述也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原有风格,深入浅出,寓庄于谐,颇有 临场感 。 此度第三版以2018年修宪为契机,对原书的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发展。
宪法事例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虽然不存在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但通过这些宪法事例推进和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的立法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未来也必将推动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化。这些宪法事例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宪法诉求,是宪法理念的深刻体现,是宪法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深刻体现,是宪法核心价值的深刻体现。这是它们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监察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涉及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互动,关乎纪检监察案件质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提升监察取证的效率和质量,以此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和正规化水平,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重点。本书对监察调查权运行规律及其制度化进行体系化研究,提炼监察取证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阐释和建构监察取证规则,为制定和实施有关规范监察取证活动的法律法规提供理论视角和参照系,为推动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并将丰富纪检监察学尤其是监察法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本书是英国著名法学家戴雪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宪精义》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对英国宪法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本书中译本繁体版(全八册)根据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15年版译出,由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首次出版,本次简体版在原1930年繁体版基础上,按现行出版规范与体例排印再版。 著者对于英宪的渊源,不管是古代宪章,古往今来法案与成案,以至常法及惯例,必加探讨,钜细不遗。以言明辨工夫,著者不但详阐英宪中之三条大义,而且推究各条大义下所蕴蓄的许多精义......以言比较及解证工夫,著者不但抉发英宪中之原理及规则,而且旁求印证,时以法兰西的宪法主义,或以亚美利坚宪法主义,与英吉利法律精神互相校勘。 我们敢于断定一语,《英宪精义》不但可以行诸当时,而成为英宪的科学研究
本书是作者二十年来对于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合集。这是一项由中国的具体法治实践所引导的系列研究,是在宪法学研究 议题化 、部门法议题宪法化的背景下,宪法学者对部门法中的宪法问题的主动回应。 本书中既有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近亲属证人免于强制出庭、机动车限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具体争议的宪法学分析,也有对基本权利在私法上的效力、私有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人格权与个人信息权的宪法根据、罪刑法定的宪法基础、法益的宪法关联性、部门法中的比例原则应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本书还在 部门宪法 的维度下,与经济法、环境法、社会法等部门法学科展开对话;在具体理论与实践问题之外,展示了关于 宪法与部门法的三重关系 的分析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所需要的概念装置和理论工具。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十三五 重大项目《中国特色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研究》的终成果中的导论部分以及本项目的部分中期和前期研究成果。章研究中国特色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理论和重大意义。第二章研究中国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道路的主要特色。第三章研究中国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理论渊源,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法治理论、国外学者关于宪制和法治的理论。第四章研究新时代推进依宪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时代推进依宪治国理念创新的主要内容,二是2018修宪确立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略,三是新时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
本书被 为是英国宪法学的经典著作,是英国宪法学术中引证率 的作品。它至今仍具有正统地位,近似于一种“没有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奠定研习英国宪法的基础,成为了解英国宪法的入门著作。在重要性上,此书足以和任何一本法学译著相媲美。本书共有三篇内容: 篇 议会主权;第二篇 法治;第三篇 宪法性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关联。本书是法学和政治学(尤其是公法专业的)的学生和教师的 书目,此新译本必将引起学界及相关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比较行政法学》是微观比较法著作。全书共八章,包括导言行政法学流派、比较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学方法论运用的比较、行政法概念界定的比较、行政法理论基础阐释的比较、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比较、行政法学关键词设定的比较、行政法学科体系构造的比较和行政法学分部类诸元素进路的比较。本书体例侧重行政法学方法论、概念及关键词、基础理论的学理释义,以及其他问题在行政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地位顺次。在每一章中作者设定了行政法学科中的一些主要的、基本的、关键的、有争议的问题,以不同学者的论点为铺陈,比较中梳理不同行政法学流派,尝试将同一流派的论点集中阐发,再将不同流派的论点加以区分,论证细密,条分缕析。总之,本书采用微观比较,不属于宏观国别比较;没有专注选取行政法典中的材料,有别于成文法比较著作。
本书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即选择少量的宪法事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加深宪法事例分析的理论深度。本书以三个著名的中国宪法案例展开论述,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相关案例进行的分析讨论;与此同时,本书还在 年度外国宪法判例选释 部分编选了2016年度的9个外国宪法判例,大多涉及基本权利。本书所选取的中外相关宪法事例极为典型,理论与实务知识并存,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讨论道家思想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先梳理道家源流以及道的基本内涵,第二章探讨非常不错意识与道法传统,第三章论述阴阳和合与礼法传统,第四章阐释无为而治与道术传统,第五章是对道与中国文化传统关系的阐发,第六章讨论道对当代中国之治的启发作用。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法的“道法”传统、“礼法”传统、“道术”传统,皆与道家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对推进当下的中国之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对道家多持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本书应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影响的专著,集中在学者“言犹未及”“言犹未尽”“言之有误”这三方面耙梳、发论,所得结论多为作者独到心得。
江必新、何东宁等著的这本《 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合同卷2第2版)》设置如下栏目:【指导性案例】以《 公报》案例为主,同时,精选了个别 院裁判的具有指导性的案例。【裁判规则】通过对案件争议焦点所涉法律问题进行评析,形成裁判结论所确立的规则,对法官在同类案件中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具有极大的参考、规范作用。【规则理解】以 个案审判的视野,研究案例所体现的法律规则、法律原理、法律精神以及裁判方法、裁判理念等核心价值,达到将裁判规则适用于类案的效果。【拓展适用】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全面阐释裁判规则的精髓,拓宽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
在设计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法体系的时候,引入法律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一个良好政体的出现、对公权力的合理制约和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护,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 化。本书糅合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和传统的政治学、宪法学的视角,讨论了投票权的设计、政治妥协、权利分立、基本权利和自由等公法学的基本问题,为公法体系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规范性研究的新视角。
本书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为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提供价值引领,法律政策体系如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和法治支撑,以期阐明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路径。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政策体系的互动过程,本书从基本理论、融入现状、功能作用、融入路径、融合程度等方面,对党内法规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进行细化和透视,并以整体思维将五个体系组成有机整体,以完成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研究。 本书富有时代性与先进性,贴合现实,展望未来,对我国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将具有相当程度的参考价值,适合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