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清史稿·刑法二》对清代刑罚种类的总结为基础,将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死刑,下篇为流刑、徒刑、杖刑、答刑、枷号、赎刑、锁带铁杆(石礅)等刑罚。本书采用了法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注重刑罚实施及其效果的研究,围绕着刑罚的实施“人”或者人群的表现也是本书的考察重点。本书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刑事政策的基本思路,认为清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总体上实施的是轻缓的刑事政策。这也是一种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在刑罚的实施中,固然常见严酷的官员和严厉的举措,但这并不影响对清代轻缓刑事政策的总体判断。毕竟,严的一极只针对少数不可教化之人,对大多数民众宽厚的一极才是主要的。官场“立法严”的思想真实存在,但这不影响地方官“行法宽”的普遍存在。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所收均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书评和研究综述。第十五辑收入论文十四篇、论著目录两篇,内容包括秦汉时代的赃罪、耐刑,唐代公文书体系与普通民户的户 问题,明洪武十三年《大明律》相关研究,以及清代刑部判例分析等,其作者均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研究的青年学者,反映了该领域的 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和热点问题,有助于相关学者和法制史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本书作为部系统研究以物抵债法律问题的著作,是以物抵债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必不可少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在对传统民法上的代物清偿、新债清偿等理论与制度予以深入反思与剖析、对中国的以物抵债交易模式和司法裁判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全新的以物抵债理论框架,并对以物抵债的成立、性质、效力、法律关系构造、债务不履行责任等提出了颇为精到的观点,诸多问题的观点和论述填补了学术研究上的空白。
法学教授彼得·古德里奇曾说:“学习法律的要务是学习法律的语言,以及与之相箱的、使得该语言知识能够在法律实践中得到应用的语言技能。”“法律语言学”便是这样一门课程,它架于法律和学语言之间,是一块兴起于法学和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本书正是对“法律语言学”这一迅速崛起的研究领域在国外的总体情况的全面介绍,特别是:(1)对语言与法律问题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全面的理论化理解;(2)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来自于真实的法律语境和文本的例子;(3)讨论了在法律面前处于不利地位的语言根源,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人们、儿童和受到虐待的妇女而言。所有这些都足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这一年轻学科的独特魅力和光明前景。笔者相信,随着法律语言的重要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法律语言的学习和研
我国坚持行政机关判断专利有效性与司法机关判断专利侵权诉讼相分离的二元构造,侵权纠纷与权利有效性无法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解决,因而日益呈现出循环诉讼与中止诉讼的弊端。学界部分学者对该问题有所涉猎,但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提出赋予法院在侵权诉讼中判断专利有效性的权力。作者通过实证研究,突破了学界对循环诉讼、中止诉讼认知的固化思维,对“赋予法院判断专利效力的权力”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因而撰写本书进行系统阐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犯罪态势与研究报告(2020)》基本延续了前两年《蓝皮书》的框架格局,通过“2020年度中国刑事政策及刑事立法与司法”“2020年度中国犯罪形势评估”“2020年度典型案件犯罪学报告”“2020年度中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动态”等内容的呈现,从宏观到具体、从犯罪问题到学科发展,对我国年度犯罪学作了全面回顾与总结。同时,本年度《蓝皮书》重点聚焦了“公共卫生事件与犯罪治理”,通过对当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突出犯罪现象的观察,总结了公共卫生事件中犯罪治理的难点,归纳了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治理经验,并试图把握公共卫生事件下犯罪治理的主要趋势。
《体育法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体育法的基本含义,体育法的性质和地位,体育权利的人权地位,体育权利的研究述评,体育权利的合法性求证,体育权利的义务谱系,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原则,公平配置体育资源原则,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原则,有效实现体育自治原则,个人层面的义务,国家层面的义务,体育法的基本原则,归纳体育法基本原则的要求,体育法基本原则之重构,体育法的机制建构,体育法的历史发展,体育法继承的依据,体育法继承的内容,体育法学的研究方法,价值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体育法的运行问题,反兴奋剂案件的隐私权限制等。
《老警再思考》从学术性、专业性、辩证性等角度阐述了笔者关注的创意警务与警营生态、警务改革、辅警队伍建设等诸多涉警话题,集结了笔者2019年以来“微思考”的精华。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持续且深刻的现代性转型过程之中。伴随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中国法治也在经历一个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深入发展及其现代化的革命性进程。探索区域法治发展的基础理论,无疑有助于我们拓展法治中国建设问题研究的学术视野与空间格局,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区域实践探索,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发展。
随着市场对法律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法律翻译研究也亟待加强。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法律翻译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总结既有成就,了解当前不足,明确未来方向。而这也是编写本论文集的另一初衷,即希望本文集能有益于从事法律翻译研究的学者省却繁琐的搜寻工作,迅速掌握相关文献。为此,对相关论文进行筛选之后,我们从中归纳了五大主题,包括法律翻译的理论、法律语言的特征及翻译、法律翻译的原则、法律翻译的方法以及法律词语的翻译等。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主题的划分不是非常严格的,事实上严格的划分也是不可能的,许多文章可以同时划归两个甚至多个主题。因此,本书中所作的划分纯粹出于实用的目的,即便于读者迅速掌握相关的文献,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研读、思考某类问题。 本论文集付梓在即,首先要感谢诸篇论文
本次第三版主要是根据《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和公司法理论发展进程修订。本书是关于我国公司法的体系性著作,涉及公司法总论、公司设立、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财务制度,公司管理人员的资格与义务,公司合并与分立,公司股票和、公司分立等内容。本书内容全面、体系严谨,逻辑清晰,主题鲜明,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体系化公司法专著。该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立体感,非常适合公司法的执法、司法担当者、公司经营实务工作者以及法律、财经院校师生阅读。
当前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很快,但是目前市场上没有一本书深入对互联网保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基本都是立足于传统保险业务的一些延伸型的探讨,也没有人对互联网保险面临的法律和监管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中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存在理论研究落后于市场实践、立法落后于监管、监管落后于市场的问题,已有相关著作中针对互联网保险发展中的法律和监管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较为少见,这与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要求是不匹配的。本书的写作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缺,通过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互联网保险,为保险行业、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取名为"证据法的理论面孔",希望往返在制度实践与理论丛林之间,实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对接,对中国的证据法制度与实践做出审慎的理论阐释。上编"刑事证据制度的本土建构"主要是对中国刑事证据制度近20年改革的一些思考,分别从发展历史、基本框架、职业主体多个视角呈现我国刑事证据法变革的宏观环境与规范架构,并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证据辩护两个个案来展现刑事证据制度在微观层面的实际运作状况。下编"证据法的理论传统与学科流变"一方面对西方证据法学知识传统特别是英美证据法主流学者学术著作与学术思想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分别从跨学科视角和学科流变两个角度对证据法学学科在中国当下的基本格局进行了讨论。
《天下·博观.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靠前卷)》讲述的是下面的历史:曾经有一种称做“西方的”文明;这种文明发展出了独特的“法律的”制度、价值和概念;这些西方的法律制度、价值和概念被有意识地世代相传数个世纪,由此而开始形成一种“传统”;西方法律传统产生于一次“革命”,它在后来数个世纪的过程中被革命周期性地打断和改造;在20世纪,西方法律传统的革命危机比历目前任何其他时期都要大,某些人相信这种危机实质上已导致了这种传统的终结。
《中国慈善法手册》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慈善理念讲起,剖析了《慈善法》的立法背景与立法体例。《中国慈善法手册》按照《慈善法》的体系依次讨论相关要点,详略得当,围绕慈善组织及其开展的活动、内部治理、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税收优惠、监督管理等部分依次展开,分别介绍了目前《慈善法》中的规定,并且在介绍每个部分时,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慈善法》的条文解读,而是将目前关于该部分的全新配套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一一阐述,从点到面地勾勒出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每个部分还有相应的实务指南,采取问答的方式,将常见的风险点、易混淆点一一点出,文笔流畅,表达通俗,相信任何一个读者看完,都会对我国的慈善法律体系有个清晰的认识。
由张冠梓编著的这本《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主要向你评述了法法律人类学者及其代表著作。每篇文章大致分为:作者小传;代表性著作的初版、再版、翻译版本情况;写作代表作的时代背景;该书的主要篇章结构与内容;该书的理论意义已历史意义;该书在法人类学发展史和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与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