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9版)》是一本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犯罪的教科书。更具体地说,是将犯罪者视为出自社会心理环境中的多重系统并持续受其影响,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一部专著。我们相信,研究 犯罪问题 ,有意义的理论、严谨的研究、相关知识的很好应用,这些都需要对影响一个人人生道路的众多层面有透彻的理解 从这个人到他的家庭,他周围的人,他读书的那些学校,他的邻居,他所在的社区,所处的文化,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
本书聚焦海上特殊侵权行为的证据采证规则的演进及发展规律,在融入英美法系船舶碰撞法的证据规则的同时,主要跟踪研究海上特殊侵权行为 船舶碰撞法的新发展及其证据规则,梳理船舶碰撞诉讼采证规则的变迁,探究船舶碰撞诉讼证据的独自特征、采证对象、采证标准以及采证的方法等,同时也关注船舶碰撞诉讼规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适用。为解决国际海运、国内水运的相关现实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推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并接轨国际法。
国家治理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进行的,而产权则构成了经济基础的核心。作为权利组合形式的产权权利结构,决定了权威结构,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产权根基。本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一个长江小农村落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产权与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基于产权关系形成的传统小农村落如何实现自我治理和运转。本书沿着产权分置与权威结构及其治理形态的主线展开,认为在弱国家治理能力之下,产权分置基础上的村落治理,既不是士绅单一权威主导的治理,也不是宗族权威主导的治理,而是多权威的复合治理;复合治理不是悬空存在的,其形成和存续取决于产权和国家两方面因素;复合治理本质上是一种产权治理,是产权分置基础上社会的自我调节。
1919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宪法修正案——第十八修正案(禁酒令)。各种社会思潮、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及组织团体和时代弄潮儿乘着禁酒令的大潮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虔诚宗教信仰 与 商业模式治理下的 民间政治压力团体、推动禁酒却又在禁酒后积极打破女性公开饮酒禁忌的女权思潮、镀金时代丛林社会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种族歧视阴魂操纵的排外主义与白人至上主义、借助为禁酒设立的所得税宪法修正案而改变的美国宪法权力格局,以及揣着冲锋 武装贩卖私酒但又强力支持政府禁酒的黑帮犯罪集团等,一起在咆哮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史诗大剧。 禁酒令时期可谓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的一个“奇葩”时期。美国素来以自由精神立国而自豪,国民向来又有豪饮的传统,竟然会在二十世纪初制定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在
《天下·博观.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靠前卷)》讲述的是下面的历史:曾经有一种称做“西方的”文明;这种文明发展出了独特的“法律的”制度、价值和概念;这些西方的法律制度、价值和概念被有意识地世代相传数个世纪,由此而开始形成一种“传统”;西方法律传统产生于一次“革命”,它在后来数个世纪的过程中被革命周期性地打断和改造;在20世纪,西方法律传统的革命危机比历目前任何其他时期都要大,某些人相信这种危机实质上已导致了这种传统的终结。
构建 一带一路 争端解决机制,要充分利用现有全球性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平台,结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建设理念和沿线国家的发展实际,通过双、多边协商,逐步探索特色化的区域争端解决机制。根据争端主体的不同,本书将 一带一路 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从国家间争端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以及商事争端解决三大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在运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扩充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间的双、多边区域贸易协定与投资协定;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应尊重沿线国家主权采取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相结合的多元解决模式;商事争端解决机制须充分调动商事争端主体的能动性,以调解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方式优先,打造诉调衔接机制。
全书分为上下卷,采用通史体例,时间界限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贯穿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止于2018年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本书系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充分地吸收和借鉴了史学界已有的相关科研成果,同时使用了一些新资料,形成了一些新思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近现代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并形成了以刑法规范为起点的知识体系。 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主义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主义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本书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犯罪论等见解。受新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本书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定型的构成要件为前提、实质评价为补充的犯罪认识框架,主张实质的构
在清代的诸多律学流派中,人们对辑注、考证、司法应用等流派研究较多,因为这些流派一直位居法律史研究之要津,但对歌诀派与图表派则较少关注,很少有学者对之做系统的专门研究。本书发扬中国传统律学中“术”的成分,即发掘清代的法律歌诀与法律图表,对之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探讨其产生的法律与社会根源,深挖其思维方式的根基,揭示其在立法、司法以及普法中的作用。本书既可丰富中国传统律学研究,又能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参考。
作为法律解释的 黄金规则 ,体系解释方法采用从形式到实质的渐进解释路径,有效实现了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相互支撑与证立,解决了法律体系的碎片化与冲突。本书以 体系解释方法 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法律解释方法的精细化研究,从体系解释方法的概念革新、思维形式、解释依据、运用规则等方面系统阐释体系解释方法的司法运用,概括出基于法律体系逻辑关系的结构解释、基于法律体系融贯性的意义关联解释,以及基于法律体系开放性的法源关系解释等司法运用样态。
《法韵中华(古代篇)》是法律出版社的品牌系列图书,2020年已经是该品牌连续第三年出版。本书以每日一个鲜活的法律文物为载体,挖掘法律文化资源的珍贵宝库,以文与物的交流互动为媒介,探索制度根源,总结经验得失,在文物的 小制度 中发现传统法律的 大智慧 。 在此基础上,2020年《法韵中华(古代篇)》于右手日期页创新性地增加了法律及对应二维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第12版)》的内容,共收录现行有效的常用法律233部,读者可扫码在 有章阅读 平台查看法律全文。希望在带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法律典藏之余,增添法律查阅、使用的便利,沟通古今,更好地发挥法治宣传的作用。
显失公平规范处在民法各基本原则的交汇点,侧重不同的解读可以得出迥异的体系定位与功能预设。本书主张显失公平法理的精义在于禁止“一方以他方为代价获益”,显失公平规范的原则性选择应从形式主义易辙协助主义,重拾其独立衡平功能,将合同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技术性设计应当采用“一般条款+具体规则”模式。一般条款尊重显失公平概念的规范性面向,维持其开放性与灵活性以应乎无穷的人事;具体规则基于显失公平概念的经验性面向,实现法律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性。在解释论上,宜尊重显失公平法理在现代民法上的独立衡平功能与承载均衡原理回潮的体系价值,将一般条款视为一种开放性的弹性标准而非“构成要件-法律效果”式严格的技术性规则,推进协助主义时代显失公平规范体系的复兴。
所谓“立法法释义学”,又可以称为“立法法学”。通过这一稍稍区别于立法学的题名,作者想表达一种不成熟的学术尝试:在立法学研究中倡导一种法释义学或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即以《立法法》的条文为基础和界限来解决立法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如何解释《立法法》特定条款的规范思考,内容涉及立法法释义学的理论基础、运作过程和具体技术。作者在对《立法法》进行规范释义的过程中尝试着结合《宪法》,以求得较为客观和融贯的答案。
程啸教授这本《人格权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立足于我国人格权纠纷司法丰富的实践和经验,充分吸收、借鉴了比较法上的 成果,对我国民法人格权的基础理论、一般人格权与各类具体人格权、侵害人格权的各类民事责任三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书不仅正确地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中的人格权法律规范,也充分揭示出人格权理论的源流和发展规律,并对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疑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学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