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综合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二是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常见犯罪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三是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四是黑恶势力刑事案
既判力理论与诉讼目的论、诉权论一同被视为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的抽象而重要的基本理论。按照我国诉讼法学家江伟教授的观点,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除上述三论外,还包括程序价值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论和诉讼标的论。在民事诉讼的六大基本理论中,己经出版专著的有:李祖军博士的《民事诉讼目的论汕 江伟教授、邵明博士、陈刚博士的《民事诉权论》;肖建国博士的《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李龙博士的《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对既判力理论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我国目前尚无专著出版。 就既判力而言,它是指法院作出的确定判决关于诉讼标的的判断所具有的通用力或者确定力。既判力理论的正当根据在于维护国家法治的安定,维护法院判决的。既判力是判决的各种效力的核心,是将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具体
证据制度是我国诉讼法,即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核心和基础。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进行民事、行政诉讼,辩护人进行刑事辩护,司法机关查明认定案件事实都需要依靠证据。证据法学理论博大精深,许多法学家编写的民事诉讼法学著作,都把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章节来论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运用和学术界对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电子数据在法律上如何定位;证人在民事诉讼中不愿意出庭作证及其作伪证的原因;对证人如何进行保护及其出庭费用应由谁来承担;当事人举证、质证的时效;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法官对证据材料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限度等问题。因此,顺应社会在新时期的
《民事证据立法的理论立场》一书是作者十余年来关注和探索民事证据制度的集中性成果,“以证据文化诠释证据制度,以证据制度型构证据文化”是其基本的学术立场,分基础理论编、基本问题编、重要制度编和他山之石编,对已经开始且正在经历重大历史性变迁的中国民事证据制度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立场鲜明、论证有据的回答。作为压台部分,共356条、近4万字的《民事证据法》(建议稿)实现了从理论到建议的跃升,是对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需求、司法需求和学术需求的集中回应并将产生也许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杨秀清编著的《民事裁判过程论》为中国政法大学杨秀清教授历经5年研究之作。 《民事裁判过程论》的突出研究思路与特点在于将民事裁判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认为民事裁判过程的结构实质上分为民事裁判的发现过程与民事裁判的证立过程,其中,民事裁判的发现过程是一个由案件信息输入—案件信息加工—民事裁判输出所构成的审判者对当事人诉讼请求予以认知的内在的动态心理过程,而民事裁判的证立过程则是一个由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所构成的完整的民事裁判的外在的理性重构过程。 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对民事裁判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以及对解决民事案件审判实务中合理裁判作出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商事诉讼仲裁律师执业参考》是作者认真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诉讼、仲裁执业经验,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点滴体会、知识经验以及批评、教训,收集撰写并汇编而成的。是一本是关于民商事诉讼仲裁律师办案工作的全程业务指南用书。全书注重民商事诉讼、仲裁法律实务工作中的细节,贴近实务,并按照实际办案流程确定了成书体例。全书总分十章,分别为:整装待发、做一套漂亮的文件、按图索骥定管辖、财产保全、证据、庭审、法律文书的提交、转递和送达、执行、仲裁和律师执业风险的控制。
本书以我国当代民事诉讼思潮为研究对象,聚焦我国民事诉讼学者对民事诉讼中的正当性、民事诉讼的本质、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与人性的关系、民事诉讼的形式选择、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梳理了学界在上述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学说与论辩,勾勒了当代中国民事诉讼理念变迁的轨迹,阐释了作者对上述问题的学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