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运用后现代理论研究证据的专著,该书对后现代证据理论的系统梳理与公允分析,达到了的学术水准。作者采用了不同于传统认识论语境下的诠释路径,着力于多重视角下的话语分析方式,阐述了解构与建构证据哲学的可能性、必然性与内在机制,试图形成一个能够科学地描述和处理“事实”问题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以寻求理论突破,对证据理论的丰富完善与体系的系统搭建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不失为一部佳作。
“证据离事实究竟有多远”,这是百余年来证据学人上下求索的恒古命题。“新证据法学派”给出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答案,它应用数学与概率理论,对证据与证明作出了科学的数理分析与公式运算。其核心方法是,运用标准的的数学与概念的准确数据,以解决事实的盖然性困惑。这就为人们阐释与控制司法证明的逻辑与思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描绘模型。然而,是否所有争议的事实问题与证明推理问题都是数学性的?数学推理的前提条件在法律背景下能否得到满足?这一系列的追问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质疑。本书对这场“世纪争论”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学术回应。作者以他者的立场,通过对司法证明中潜在逻辑的挖掘,以证据、认知、理性“三维一体”的立体分析框架,全面阐释了真相探知的可能性限度,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证明进路与理性出路给出了中肯的评述。这是
证据法是人类实践理性的产物,证据规则是法官审判经验的总结。证据法理论研究应当立足中国现实,坚持证据意识和实践意识,研究实践形态的证据法,走实践证据法的研究路径。本书从行为科学的角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法官运用证据情况进行观察,对那些影响中国证据制度发展和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法官运用证据的实践经验,探求证据法求真、求善和求是的价值功能及其理论基础。
本书包括15篇文章,主要包括: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刑事诉讼的法理和政治基础、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司法证明的性质,相关性和可采性,证明责任,民事诉讼推定再思考,证明标准与法律分析的局限性,美国证据排除规则,排除规则的困难等内容。
《侦查谋略学》侧重借鉴传统的谋略思想研究和解决侦查领域中的问题,由于我国古代谋略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军事领域,似乎凡谈谋论策自然就和用兵作战联系起来。侦查是同犯罪打交道的,幸好侦查对抗与军事对抗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似乎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该书中涉猎兵法中的知识较多,有些地方还举止了一些战例。但该书中谈兵论法的用意是启迪大家的思想,从军事对抗中悟出侦查破案的道理来,旨在借兵法中的一块宝石,试攻侦查谋略之玉。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交互诘问制度之展开,面临所有犯罪证据必须在法庭呈现,接受检验与挑战。侦查中榆察官不仅要有“发掘事实”能力,并要有在法庭搜集尤暇疵证据“证明事实”的能力,此为保障人权成为普世性价值下无可规避的责任。今后科学证据论证势将成为地区法庭攻防胜负之关键,为正确理解物证及法医学鉴定结果之证据价值,充实刑事鉴定与刑事证据法知识,已是审、检、辩、警刻不容缓之要求。本书尝试建构联结法律与科学之桥梁,以一位法律人的观点,探索科学证据在司法实务应用之诸项课题。内容探讨以人身为主之科学鉴定与刑
本书由高院专业的学者型法官王林清博士撰写。作为高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四)的起草制定人和相关司法政策文件的撰稿人,作者经过多年积累,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对劳动纠纷司法实务中的前沿和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全部收录书中,在“作者观点”栏目对每个问题的“实务争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操作思路,并附以“同类问题”,全面扩展知识覆盖面。本书前两版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第三版中,作者又搜集整理了大量劳动纠纷领域的新问题,并对前两版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再次集结成册、修订出版,以飨读者。编
什么是“科学知识”?何时具有可靠性?这些貌似简单实际极具欺骗性的问题早已是纷争不断的根源。1993年,就科学证据在联邦法院上是否可被采信的问题,美国法院作出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联邦法官可以采信专家的科学证据,但该证据必须有资格被称作“科学知识”,并且有关证言必须具有科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书围绕1993年多伯特案裁决中所确立的原则展开论述。福斯特和休伯把此类问题看作“适当性”(某项貌似正确的理论是否能把具体事实与争议中的更大事实问题相关联),譬如科学主张的错误的可证实性、科学(特别是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可靠性、“科学有效性”的含义、同行复核、学科边界设定的问题、科学资料提供给陪审团时,思想混乱与偏见所带来的风险。实践中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规则,科学界和其他领域又有其
本书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事证据制度的内容予以分析,并在这种分析基础上分析法律变革后的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以期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对关注中国民事证据现代化的诉讼法学者以及法律史学者有的启发,这种启发可能促使更多的人研究中国民事证据制度的现代化这一宏大课题,同时促使更多的人对中国民事证据制度的具体后见献计献策。
《证言的心理学:相信记忆、怀疑记忆》作者先以脆弱的记忆、记忆的网络化和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为三个关键词说明了人的记忆特点,后介绍了心理学对证言可信性的研究。作者主要介绍了三种取向,分别是实验心理学取向、供述分析取向和图式取向。实验心理学取向源于主流心理学,而供述分析取向是日本的浜田寿美男教授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套方法。图式取向是高木教授和他的共同研究者们在足利案件的供述可信性分析中尝试的新的研究思路和实践。
《民事证据规定:原理与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收录了李浩教授围绕这一主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2篇论文和由江苏省人民法院等关于这一问题的6份调研报告。12篇论文的内容包括该《规定》实施的经验与教训、证明责任分配的体系及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举证期限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权、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再改革等。
本书以明智的详细程度描述了所有重要的证据规则。正如书名所示,本书的重点是这些规则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尽管如此,本书提供的关于证据原则的一般看法也同样适用于民事诉讼之中。在确认了证据法的渊源之后,有关对抗式审判程序的描述为贯穿证据规则“全部音域”的讨论了*渗透性的证据概念相关性和大概最有技术挑战性的传闻规则;并具体讨论了诉讼律师用来攻击法庭证人之可靠性的方法,即所谓的质疑。然后深入分析了那些最有价值的宪法原则,如非法的搜查和扣押以及反对自我归罪的特免权。尔后又剖析了那些保护律师与委托人、丈夫与孩子、情报员与执法者等人员之间交流的证言特免权;并讲解了讲述的证据地位、辩论程序、科学调查技术和专家证言。用来表明这些证据规则在现实世界中运转情况的简明实例和法庭对话贯穿全书。简言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