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从1784年美国商船 中国皇后号 首次远航中国起,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两国交往的内涵极其丰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分三卷系统叙述了1911年至2000年间的中美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此后至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立法。通过对两国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影响。由此,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一卷有序章简述了晚清的两国关系,第三卷有专章对 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 作了
本书作者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本书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囊括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连续修订出版了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本书第五版的版译本,2013年译者全面修订了2003年的译本,10月隆重推出第五版的第二版译本。 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秉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从发展和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出发,在越南抗法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抗美救国战争时期,中国曾先后派出不少军事人员和技术干部到越南帮助工作。中国许许多多的代表团或一些个人常常应邀到越南进行友好访问。胡志明对入越工作的中国同志在政治上高度信任,常常和中国同志共同研究工作,尊重中国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肯定和表彰中国同志的工作成绩。在生活上,胡志明对中国同志关怀备至,常常到驻地看望中国同志,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对赴越访问的中国领导人,胡志明亲自到机场迎送;对各个代表团和相关人员,胡志明都热情欢迎,尽可能安排会见、座谈、合影留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像胡志明那样,接见过如此众多到访的中国同志。 胡志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表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地从 一带一路 建设的角度分析伊朗的专著。其作者群体包括了当前国内伊朗研究领域的主要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学者,是国内伊朗研究领域的一本综合性、代表性著作。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 一带一路 国别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书根据整个丛书的体例,包括基本国情、重大专题和双边关系三个部分。内容的相对全面性。即除了研究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经济成长、地域政治外,还要研究各个国家的中长期战略、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投资政策、劳动政策、科教文化、政党生态等,还要研究重点城市、产业园区等。
关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如中国参战问题、“二十一条”、巴黎和会问题等,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整体研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本书在借鉴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外交档案,力图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即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最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本书主要是从理论视角考察国际冲突起源问题,重点考察国家之间大规模有组织暴力的起源,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国家之间存在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书中作者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个体、国家、国际体系和跨层次等出发,考察分布在不同层次上的因素如何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
保护海外利益,既是崛起的大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又是其不可推卸的地区治理、全球治理责任。《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海外风险类别与保护手段》归纳了当前中国可能面临的主要海外风险,分别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公民、侨民人身安全风险,文化风险,地区、全球安全风险五类,介绍了政府保护各类风险的主要手段。虽然海外利益保护本身是一个综合多种手段共同抵御风险的过程,但不同的海外风险都有其常用和,分别为国际制度、“软干预”、传统外交、公共外交和军事保护。我国当前仍处于积极保护弱于消极应对的阶段,但无论从理性现实考量、外交转型还是民间参与保护的意愿来看,未来在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中,政府和社会的参与比重将更加合理。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1948-1982)》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以历史的有关档案资料为依据,探讨了台湾问题的形成及其含义,叙述了中美构建新战略关系过程中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折冲,论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再定型,后阐释了影响美国对台决策的若干基本因素。这些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事实因素我们以更加符合客观现实的视角来看待台湾问题并进行科学把握。总之,对于全面了解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1948-1982)》不失为一本好书。
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纠纷,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等,其源头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其间,中日两国之间尽管由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已开始发生摩擦,但基于《中日修好条规》的两国关系,基本属于常态关系,清政府一直着力借助外交途径处理对日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和事件,引发了人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从一些新的视角进一步观察、探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兴趣。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世界正朝着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国际文化交往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在这些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中,除了以民间的形式展开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家政府指导下开展的文化外交,这种新型外交逐渐成为当代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走向国际交流舞台的中心,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从而使国家的外交活动领域得以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而深入
为了反映毛泽东在外交工作方面的贡献,学习、研究和继承他的外交思想,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编辑了《毛泽东外交文选》。这本文选编人毛泽东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七四年五月期间关于外交方面的文章、讲话、谈话、批示、电报等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是现代伟大的外交战略家,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建国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外事工作的方针,规定了外交战略、策略和政策;建国后在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为新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确立,外交政策的制定,重大外交活动的展开,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文选,记录了毛泽东自抗日战争时期起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的基本看法,反映了
语言与国际关系密不可分,虽然语言中的政治早在古希腊罗马修辞学及辩论术中就得到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直到20世纪后半叶,学者们才真正从学理上提出并厘清政治寓言、政治话语等概念,并由此开始了语言与政治的专门研究。 语言本体论的确立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意义重大。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语言政治”问题及“政治寓言”问题,实际上都是对政治交际主体双方在语言框架下、试图通过语言或的权力的内在规律、方法与策略的总结,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话语权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