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 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本书分三部分, 部分为王小甫著《古代阿曼与中国关系史》,主要是从中外史料中进行勾稽考索,把至郑和下西洋为止阿曼与中国文在交流有关的重大现象、活动、人员事物等发掘发现出来,第二部分为李安山著《近现代阿曼与中国关系史》,主要论述欧洲在印度洋的扩张(1500-1840)国际强权下的相似命运(1840年代-1940年代)国际政治与中阿关系(1949-1978)和解建交与求同存异(1978-2015),新丝绸之路与中阿关系,从历史视角梳理近代以来的中阿关系;第三部分为吴玉贵著《唐五代大食汉文史料汇编校释》,分基础史料原始史科、著述史料、类书史料等四种类别,从史料学的角度,对唐五代有关大食的汉文记载做了较全面的汇辑和校释。
《全球治理:多元世界的秩序重建》一收入作者论文12篇,针对当今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其一是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重点讨论冷战后世界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化,国际体系中大国行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其二是治理。在全球层面,主要分析全球治理的基本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治理遇到的重大挑战;在地区层面,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地区合作的比较研究,提出多元地区治理模式的观点。其三是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中的作用,主要讨论中国作为维护者、建设者和者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实践。
为了反映毛泽东在外交工作方面的贡献,学习、研究和继承他的外交思想,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编辑了《毛泽东外交文选》。 这本文选编人毛泽东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七四年五月期间关于外交方面的文章、讲话、谈话、批示、电报等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的。 毛泽东是现代伟大的外交战略家,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建国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外事工作的方针,规定了外交战略、策略和政策;建国后在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为新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确立,外交政策的制定,重大外交活动的展开,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文选,记录了毛泽东自抗日战争时期起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的基本看法,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战后日本外交史》日文版的第三版本,中文版的第二版。《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延续了之前版本的结构和内容,将时间跨度延长至2010年,增加了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鸠山等政权时期的外交内容。《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从外交视角描绘日本历史的全景图。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的中文初版在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成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材和研究用书。
为了反映毛泽东在外交工作方面的贡献,学习、研究和继承他的外交思想,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编辑了《毛泽东外交文选》。这本文选编人毛泽东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七四年五月期间关于外交方面的文章、讲话、谈话、批示、电报等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是现代伟大的外交战略家,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建国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外事工作的方针,规定了外交战略、策略和政策;建国后在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为新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确立,外交政策的制定,重大外交活动的展开,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文选,记录了毛泽东自抗日战争时期起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的基本看法,反映了
《经典教材教参系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分析和梳理了六十多年来国际关系几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即《经典教材教参系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所分的层次:国际格局、大国关系、地区力量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和联合国组织。
40年前,中美冲破障碍、跨越分歧、携手合作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无数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命运轨迹和志向抱负。本书将视线聚焦到一批中美风云变幻的亲历者、观察家以及中美友好合作的推动方、受益人。记录了在中美两地七个城市采访40位中美两国政界、学界的杰出代表(双方各20人)的访谈内容,访谈对象不仅包括曾在一线参与中美外交活动的政府官员、智囊,也包括在业内广受尊敬的专家、学者。通过对话他们,试图梳理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分享推动两国合作交流的真知灼见。这些中美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中方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龙永图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陶文钊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周文重 原中国驻美大使何伟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杨 毅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最重要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外交是观察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本书对近现代百余年的日本外交一从战前的大陆政策到战后的日美同盟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中悟出一个根本性的道理;对外政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日本政治家币原喜重郎说过:“秘本的外交,应是维护和增进帝国的权益。”这固然是句实话,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外交,才能构筑共赢的国际关系。
约翰·米尔斯海默提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是近年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表现得异常活跃、备受瞩目的理论成果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学术争议,充分体现了该理论所蕴含的深刻影响,彰显了它所提研究议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米尔斯海默在结构现实主叉的分析框架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自摩根索经典现实主义和沃尔兹新现实主义问世以来最为重要的理论发展。从学术层面看,进攻性现实主义颠覆了沃尔兹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和战略观,在理论分析上独树一帜;从实践层面上说,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美国部分精英层的国际政治观的集申流露,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美国精英思潮对中国国际角色和中美关系本质的理论分析,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做些必要而深入的探究必然有助于在理论认识与战略思想上更多地洞悉国
约翰·米尔斯海默提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是近年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表现得异常活跃、备受瞩目的理论成果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学术争议,充分体现了该理论所蕴含的深刻影响,彰显了它所提研究议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米尔斯海默在结构现实主叉的分析框架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自摩根索经典现实主义和沃尔兹新现实主义问世以来最为重要的理论发展。从学术层面看,进攻性现实主义颠覆了沃尔兹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和战略观,在理论分析上独树一帜;从实践层面上说,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美国部分精英层的国际政治观的集申流露,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美国精英思潮对中国国际角色和中美关系本质的理论分析,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做些必要而深入的探究必然有助于在理论认识与战略思想上更多地洞悉国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