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 的 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 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隐喻是人类了解周遭世界一个最基本的方式。本书全面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存在的隐喻,考察了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范式中的隐喻表达,如现实主义的权力隐喻、安全隐喻、博弈论隐喻等。作者指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大多数术语、概念和分析工具在本质上都具有隐喻性质,隐喻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国际事务领域的政治家和决策者界定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对国际关系理论中隐喻的探究成果较少,也相对零散,本书将隐喻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原霸:霸权的演变(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 霸权 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 霸权 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 霸权 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 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清代地方政府》是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 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 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 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
本书从国内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自2017年以来刊载的研讨文章中精选31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多角度解读其内涵、分析其意义与价值,讲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实践,并探讨其传承与发展,旨在让更多读者关注、了解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领域现有的著作主要有《外军政治工作概论》(刘刚等1988年)、《中外军队政治性工作比较》(章德峰主编2000年)、《西方国家军队政治工作透析》(房忠贤等2001年)等,近几年出版的有《外军政治性工作文献专题导读》(李丛禾2015年)、《外军政治性工作》(李庄前2017年)、《外国军队政治工作研究》(吴志忠2018年)等几部。这些著作大多比较老旧,从参考文献看,基本都是根据2015年以前的资料所写,且多数以介绍美军政治性工作为主,对其他外军政治性工作涉猎较少,与新时代我军练兵备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为更加贴近我军备战打仗需求,进一步突出外国军队政治性工作特色,本书以外军政治性工作发展为基础,以外军政治性工作系列教研成果为依托,系统研究介绍美、俄、印、日等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军队政情和政治性工作
本书是为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等专业教学而编写的案例型教材,旨在从影像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步形成规范的教学案例体系。书中遴选国内外公映的经典影像作为案例,如《风声》《逃离德黑兰》《猎杀本 拉登》《黑鹰坠落》《湄公河大案》《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为每个案例设置 案例正文 和 案例使用说明 两大板块,既具体介绍影像的基本信息、剧情发展、人物关系等,又结合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将国际关系理论融入剧情之中,再让学生总结印证,以加深理论认识。本书从流行影像介入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以生动的案例讲解替代枯燥的理论灌输,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自成一体,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不仅可为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为一般读者参阅。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相关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美丽的摩洛哥素有 北非花园 之称。建交60年来,中摩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健康发展。2016年5月,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应习近平主席之邀访华,中摩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免签后,双方合作机遇增加,商贸人士往来明显增多,经贸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7年11月,摩洛哥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的马格里布国家。中摩是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典范,亦将会成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后秩序》一书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美国必须改变其外交政策。《后秩序》中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存在的内在矛盾和致命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 美国例外论 ,这一价值观使美国认为其价值观和制度优于其他国家,并坚信负有改造其他国家的使命。然而,这种价值观让美国自身和世界都处在危险之中,也导致了无休止的战争和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变得更为突出。 面对后疫情时代、气候变化、国际力量平衡的转变以及人工智能武器等威胁,《后秩序》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安德鲁 巴切维奇,提出大胆且独特的见解,呼吁美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外交政策,认识到多极世界的必要性,并进行深刻的改革。
西方普遍认为,美国应该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民主、培育开放的国际经济,并建立国际制度,按照美国的形象重塑世界,这样世界会更加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美国因奉行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终成为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不断进行破坏和平、损害人权、威胁国内自由价值观的对外战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诸多麻烦。 本书作者米尔斯海默认为,自由主义霸权 冷战结束后美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注定要失败。他指出,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会约束美国在海外的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美国采取更为克制的外交政策更有意义。《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是一部清晰而引人注目的作品,对于学者、决策者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感兴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
本书着重梳理了20世纪万隆会议之后十余年间,在以亚非合作为主轴的第三世界去殖民化与解放运动高潮时期里,中国对 亚非团结 的认识与实践。这种实践通过亚非国家间互助与合作的形式,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去殖民化,同时,特别突出了文化交流与协作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一种在亚非合作框架下的文化去殖民化运动。这种文化去殖民化的理想与实践,有希望将广大的前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塑造为世界新秩序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作用。 当前,国际关系研究呈现两种方法分野: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强调研究主体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有助于培育研究者的主体性、原创性和独立性。实证主义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体现研究人员的 求真 与 平等 精神。 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系统阐述国际关系实证研究的内涵、程序以及理论假设检验的具体技术,从而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方法指导。本书主要内容包含两个部分:(1)国际关系实证研究方法概述,包括实证研究的内涵和程序、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实证检验;(2)国际关系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变量控制、相关关系测量、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形式上看,尽管这些具体方法与技术之间差异很大,但
......
21世纪以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形势愈发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外交关系等各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为加强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于2000年创办《国际关系评论》,这也是国内高校中创办最早的国际关系研究书刊。本刊宗旨是提供一个与同行和读者交流的学术园地,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创刊以来,本刊始终秉承真实、客观、理性的办刊理念,立足学科前沿,保持专业特色,恪守学术规范,坚持以打造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名刊为目标。在同行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界取得较大影响。目前,本刊设有特稿、国际关系史研究、情报史研究、国际战略与区域研究、书评等专栏。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 国际关系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在写作本书之际,百年前国际关系学科创建时的根本问题——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探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生存之道。 本书全面展示了国际关系学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将高度简约的理论与鲜活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多种视角。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相关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中国和蒙古国山水相连,拥有4700多公里的漫长陆地边界线。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人民感情深厚。历史上, 草原丝绸之路 和 茶叶之路 都经过蒙古。今天,中国提出的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倡议与蒙古国的 发展之路 计划高度契合,二者的对接可以把两国的未来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两国共同发展、共同受益,让两国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中蒙两国是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和常来常往的好朋友。本书各位作者是中蒙关系一路走来的开拓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长期为中蒙友好默默耕耘,在各自领域为两国全
隐喻是人类了解周遭世界一个 基本的方式。本书全面分析了 关系理论中存在的隐喻,考察了 关系理论主要范式中的隐喻表达,如现实主义的权力隐喻、安全隐喻、博弈论隐喻等。作者指出,在 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大多数术语、概念和分析工具在本质上都具有隐喻性质,隐喻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 事务领域的政治家和决策者界定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对 关系理论中隐喻的探究成果较少,也相对零散,本书将隐喻作为 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 中国故事 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 叙事何以塑造政治 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
本书通过作者对亲身经历的详细描述,反映了几十年里以色列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进程,以及作者与拉宾、巴拉克、佩雷斯、内塔尼亚胡等以色列领导人的共事经历和交往情况,还有大量涉及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等政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手资料。其中涉及许多关键的历史事件,如拉宾遇刺、暗杀哈马斯领导人失败、入侵黎巴嫩、巴以和谈、叙以和谈、约以和谈等。
《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概况(2021)》记述了2020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部分综述,综合评述2020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的情况和特点;第二部分党际交往,介绍2020年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政治组织交往的基本情况,包括文电往来;第三部分包括2020年国际社会对中国重大事件的国际反应;第四部分大事记,扼要记述2020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