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人民公社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终成果。编者李端祥教授历时22年,大范围长距离查阅了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当时27个省市区)的各级档案馆(地市管辖下的区级档案馆)75家,以及1958年到1963年间各主要报刊,收集到几千份珍贵的城市人民公社原始文献。《选编》就是从中挑选了1523篇(连同附件。其中原始档案文献1345篇,报刊文献178篇)城市人民公社文献编辑而成。全书约520万字,10卷,29章(中央文献129篇,组成*卷*章, 27个省市区各一章。*后一章,即第29章,由《参考资料》转载的境外媒体关于城市人民公社的资讯)组成。
本书地阐述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它以界定、区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应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全面介绍了应急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涵盖减缓、准备、响应、恢复等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并探讨了沟通、应急评估、国际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化、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此外,为了教学与研究的方便,每一章都自成单元,前面为学生与读者设定了学习目标,后面开列了一系列的题目。
本书系统阐释了中国思想库在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实现影响力的机制。作者从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资本、知识运用、社会结构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中国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模型。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细致的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一方面,对中国25个省市的思想库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另一方面,通过3年多时间的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详细考察了六个典型思想库的运作模式与特点。 本书适合公共政策学、社会学和中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对政策研究机构、软科学研究机构以及旨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专门写给公共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全美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材,其第四版曾以“公共行政研究方法”为书名在出版。本书详尽地阐述了描述设计、解释设计、测量变量、抽样、联系和访问调查对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合并指数、回归分析、成果交流等涉及研究全过程的各方面的内容,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实用而清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多样的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掌握有效的研究技术,作者精心编写了大量研究方法应用案例,向读者呈现公共管理领域常用的各种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的应用过程。同时,本书还强调研究者应注意保护研究对象,并关注公共管理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
《公共政策公信力研究》主要是从公共政策公信力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公共政策的,在理论上有助于开阔视野,扩展我们的研究思路,深入理解“公共政策公信力”的基本理论,也可大大丰富公共政策理论体系的内容,有利于在实践中采取逐步完善的措施应对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使公共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真正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构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等都意义重大。
本书内容新颖,从公共治理视角,研究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公共治理理论作为当下公共管理领域前沿,研究其在科技创新管理领域如何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通过总结公共治理和科技创新管理的主要思想构建了一个基于二维框架的整合模型,为科技创新管理的公共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系统的框架。通过对公共治理中关于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结果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探讨,提出我国科技创新治理改善策略。同时也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科技项目管理、科技管理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本书可作为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相关科技管理人员、各类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经济管理、科技管理方向学生的学习用书。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经济迫切需要融人世界经济网络,因此,走向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之相应的是社区的国际化发展。当社区国际化发展时,创造相应的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和物质环境条件,使社区成员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即“社会融入”是构建国际化社区的关键。 本书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当社区成员的构成趋向国际化时,社区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区成员的发展、社区共同意识及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管理制度和社区物质环境设施”等,如何能够协调发展,适应社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