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古老的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与这种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信仰伴生的是一种率真、自由、神秘甚至癫狂的审美。在过去几百年中,萨满文化曾让人感到陌生和费解,但最终人们认识到,这种 原始之美 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瑰丽创造。这是一部关于萨满教认知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材料宝库,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故事篮子 围绕学者、作家、探险者、企业家以及灵性追求者展开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满奇幻色彩。而毒蝇伞、裸盖菇、佩奥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幻象世界。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点,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对寺庙壁画、传世经卷、民间传说、访谈口述、碑刻家谱等大量手资料的专题性深入研究,以图像入史,以文献解史,以实物证史,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 全庙 与 孤庙 、 三普 与 五祖 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 黄会 与 明会 、 明会 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深化且拓展了民间宗教研究的领域,将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萨满教是一种国际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经信仰萨满教。*近30年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各个民族萨满教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对于国外萨满教现象的考察与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则很少涉猎。本书的目的在于分析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除了要对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的一般性特征进行说明外,同时还论证了该地区萨满文化特殊性。
本书旨在提供对康德的宗教哲学经典著作《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 、客观性解读,并对当下流行的两种误读作出纠正。 种误读被称为还原性解读,在这种路径中,人们将康德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理解为其道德人类学的延伸。第二种误读是将该著作理解为康德以十分冷酷的眼光铸造人性的悲观文本。这两种误读都来自学界对《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片面研究。读者们倾向于仅仅关注 部分,有时是 和第二部分,但往往就停留于此,很少或根本不注意第三或第四部分。作者则着眼于该著作全部四个部分,对其作出系统性的解读和诠释。其解读过程受康德至善学说的导引,他认为,康德在这本书中从至善学说中建构起了纯粹理性的宗教系统。这种解读对片面强调其纯粹信仰而忽视其启示信仰的理解方式是一种冲击,也是对康德自身宗教哲学的辩护。作者
《阿维斯塔》是古代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以前。《阿维斯塔》流传至今,多有损佚,本书是由现代伊朗学者选编而成,是专业研究古伊朗文化的推荐阅读文献。
波斯古经《阿维斯塔》是伊朗古老的文献,是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谓“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即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经书的总称。这部传世之作的成书年代虽难以断定,但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世纪以前。《阿维斯塔》充分地反映了他们令人尊敬的祖先英勇、果敢、纯洁、真诚、宽容和乐观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明智看法,并且表现出他们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生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热情。本书选编《阿维斯塔》的精华部分,包括二十一“纳斯克”(卷),恰好与马兹达教为重要的“亚塔?阿胡?瓦伊里尤”祈祷诗的二十一个词相对应,并附有这首祈祷诗的解释。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奉献给波斯语读者,为他们了解古代伊朗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打开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