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重点旁及文化各个方面深入阐述,指出了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从而揭示出人类必然走向理性时代的美好前景。
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本书,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为读者剖析寺庙文化,揭开寺庙各种文化现象。书稿责编己通读,内容符合出版规定,建议发稿。
《中国民间崇拜(第8卷佛界神祗)/徐家汇藏书楼 文献译丛》编著者禄是遒。 《中国民间崇拜(第8卷佛界神祗)/徐家汇藏书楼 文献译丛》内容提要:中国历朝与各国交流频繁,自 汉朝以来,除本土宗教道教外,各宗教陆续传入中土 ,如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对中国产生重大影 响。同时,中国民间崇拜随着年月增长,不断成长及 演化,于百姓的思想及日常生活中占一重要席位。民 间崇拜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支配百姓的思想、道 德、行为等,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信仰观念及 生活习惯等。
观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建设全面展示了观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观音,得到观音的护佑。该书将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建设与观音文化融合起来,通过对经典和史料的分析,对观音出身、名称、流传,观音与诗歌、小说、建筑、绘画等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考索,同时也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观音文化苑的建设过程。不仅让世人可以了解到观音文化苑的建设始末,更弘扬了观音文化。
龙仿佛无处不在却又神秘莫测,恐怕再难有哪个符号能够如此广泛而彻底地浸透在人类文明中。本书将龙置于人类文化结晶的高度,对东西方龙的外形和象征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比较和分析。书中指出中国龙的外形相似,但在不同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而西方龙虽形态各异,但代表的含义却几近相同。作为龙学备受瞩目的龙学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从动物学、心理学和思想意识三个角度,探讨了龙的起源、形象、象征意义,以及龙的存在等,观点新颖,思路独到。
《李泽厚研究(第1辑)》力图深入地分析李泽厚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历史因缘与文化背景,指出了当代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八十年代掀起的美学热,作为突出的学术文化现象,各有不同的时代原因、问题意识和思想局限。
《洛克谈人权与自由》由权利的起源、权利的范畴两篇构成,主要包括:论亚当的统治权、论君主权利与权利、论王权和父权、论个人统治权、论丈夫享有的主权、论父亲享有的主权、论统治权的共同根源、论君主统治权的转移、论世袭下来的君主制、论君权的继承者等。
人类到底是自私而贪婪,还是慷慨而友善?谁有权利告诉你“善”和“恶”意味着什么?道德与什么相关?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后果的思考?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锚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能否拥有对这些事物的知识,而不只是信念? 戴维·罗比森编文、克里斯·加拉特绘图的这本《伦理学》追溯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康德在内的道德哲学家的各种论证,探索那些被更现代的哲学家,诸如让-保罗·萨特、约翰·罗尔斯和理查德·罗蒂带入争论的问题。这本令人愉快的插图指南或许不能为你所有的道德难题提供解答,但它将使你有更好的准备去思考它们。
在**化与市场化裹挟下的当代*国社会,真的在礼崩乐坏吗**范围内祭孔仪式的回归,究竟是民间社会对于传统的接续、重启与复归,还是国家之手的建构所为?面对这一现代性的迷思,作者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以边陲云南建水数百年历史风雨中飘摇起伏的地方祭孔仪式为个案,对于文明的核心与边缘、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博穽、民间和国家的嵌入与游离、历史记忆的散落与重构,做了条分缕析、鞭辟人里的思考,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