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在国内率先对美国大都市区的起源、形成、发展、影响和治理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入的考察,涉及层面非常广泛,囊括了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经济、交通运输、族裔和阶级关系、地方政府体制、城市更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作者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流行的城市空间周期论(spatial cycles)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自己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聚集扩散论,指出聚集与扩散是城市空间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运动,是同步发展和交叉进行的,并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从而形成了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形态。该理论可以使人在郊区化进程中看到城市的聚集过程,从而避免得出大城市行将消亡的悲观结论。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
本书是作者对珠三角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所做的民族志报告,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提出了权力实践的“微分学”和底层实践的“积分学”。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
西方人类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学派纷呈,各有见解,从不同角度做出建树。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不同群体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探讨其发展规律。《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对文化人类学各个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方法论。从学科诞生至当代人类学思潮,逐一作扼要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本着批判地吸收的原则,撷其精华。以供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引用中外文资料很丰富。作者联系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际,阐述了研究心得。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形态。
《嘉兴刻书史》主要考述和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嘉兴私人刻书家及其刻书活动,兼及官府、儒学、佛寺及其他刻书活动;考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嘉兴刻本、稿本、抄本等在海内外各大图书馆的流布,以及入选国家珍贵古籍的地方志的流布。适合有关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系统研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婚姻家庭生活的专门著作,运用时人的日记、教区档案等大量外文原始文献,系统地梳理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家庭生活,并对其婚姻家庭生活情状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了描绘,资料翔实充分,文笔流畅,引人入胜。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套装上下册)》是宣传研究伏羲文化、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与海内外华人联络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套装上下册)》的出版为契机,以伏羲文化的研究开发为纽带,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海内外华人和有识之士一道,着力打造伏羲文化品牌,努力把天水建设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