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语研究》(第二版)是在作者对吴语三十多个代表地点作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悉心写成,发表了吴语各地的音系、连读调、两千多个字音、近千条词语以及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等。特别有意义的是,它反映了六十年来老、中、青三代语音的变迁,是赵元任教授1928年《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出版60年后跟踪研究吴语的又一次重大的语言实践。 本书对各地语言的描写准确精细,各章都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研究。他不但可以给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吴语地区的文化、民俗、历史、地方文学的人士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闽人智慧:言之有理 丛书由福建省委讲师团组织编写。全书共10册,收录了福建九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1,000多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与正向意义的方言谚语条目。各册分信念、立场、民本、劝学、为善、辩证、方略、生态、笃行、廉洁十个篇目。丛书对每条方言条目进行篇目分类,组织作者编写注释、句意和相应的运用,邀请各地方言专家为书中每条方言俗语录制慢速和正常语速两种音频,供读者扫码学习使用。丛书以创新的方式,用方言俗语中的微言大义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意义,对于广大读者习得 闽人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河北方言词汇编》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先生主编的一部大型河北方言工具书。 李行健先生于1958年开始调查河北方言,初从调查昌黎方言开始试点,然后在河北省范围内开展,三百多名同志参与了调查。一年多后,书稿整理完毕,送交河北人民出版社。然而,历经 文革 时的书稿丢失、 文革 后的补查整理恢复原稿,1995年《河北方言词汇编》终于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并且于2012年重印。 本书以普通话词为词目,按意义分成二十七类,收方言词三万多条,包括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词。这些词来源于当时河北省以县为单位建立的一百四十九个调查点以及后来两次复查所补充的方言材料。本书是全国一次全省范围的方言词汇大调查成果,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方言资料,是河北省方言研究成果的典范之作和标志性成果,功莫大焉。 此次修
语言除了分化,还以其他语言为底层扩展。汉藏语系诸语族语言享有同根词,还有南岛语、南亚语、印欧语、阿尔泰语的对应词。汉藏语的一些基本词甚至和非洲的语言对应。从非洲到东亚,有南、北两条主要的语词传播链:一是从非洲到中东、南亚、华南和东亚,二是从非洲、欧洲、北亚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非洲和东亚可能都是早期语言的发源地。从东亚和非洲带流音的对应的词干看,可能在晚期智人的早期开始,因语言的接触和人群的迁徙,史前的语词有所交流并保存。看来在今天诸语系产生之前,数万年中亚欧和非洲大陆上还有多次语系存亡和交替的历史。 为便于研究者查阅,书后的附录《亚欧语言中汉藏语的词根》中列有汉藏语系数百个基本词词根(或词干)词源关系的区分,以及它们和其他语系语词对应的解释。
晨诵课程项目是新教育实验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农历的天空下》作者巧妙地利用时节和诗词天然的事,创造性地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典诗词晨诵课程。作者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本书为《20世纪四川方音大系》之*部分 岷江地区方音字汇 。收入四川省岷江中游流域的40个汉语方言点,每点收3058字音,成稿约110多万字。每市县(区)选1点,差别明显者增加选点。分布范围以地理位置邻近和方言关系密切,不按照行政区划,主要为岷江流域地区。本书方言点主要是今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雅安市和自贡市等地区的市县,是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次方言区的方言。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仅收录了内蒙古中部与西部地区有入声的现代汉语使用的词语。收词地区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主,兼顾临河、东胜、集宁、丰镇等方言点。 内蒙古有入声的汉语方言所以被人称为“晋语”,是因为它与山西、陕西晋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内蒙古晋语的基础是山、陕晋方言。但是另一方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更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内蒙古有入声的汉语方言已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晋语小方言,形成了与山、陕不同的方言词汇系统。这就是,其一,几百年来,内蒙古蒙、汉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使内蒙古晋方言吸收了数量的蒙语借词。其二,居住在内蒙古晋语区的汉族中许多人祖籍各异,所用方言土语也各不相同。他们的先人或来自山西,或来自陕西,或来自其他省区。这些不同祖籍的人们同居一地,各操不同方言
该书对汉语方言词汇差异的诸多特征都做了深入探讨。书中指出,方言词汇在构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素及构词的类型的不同;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义位、义场及语素义的不同;方言词汇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江、一般词汇及古语词的不同;方言词汇差异个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 该书在探讨方言词汇自身差异的同时,还探讨了这种差异与语音学、文字学的关系,不但提出了“音变—词变—变字”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元代熊忠“音讹字替”的学说,而且还论证了“俗字”“方言字”“方俗字”三者的不同特征,澄清了过去把三者混为一谈的认识。 该书所做的这些探讨,不但挖倔了方言词汇中一些新的现象,揭示了某些现象之间的一些新的规律,充实和丰富了汉语词汇学的理论宝库,而且能引发我们对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