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年,构建了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的普及,被誉为“的人民教育家”。董宝良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从他数百万字的遗著中,精选出若干重要篇章,分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运动、教育观念更新、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人才教育和创造教育九编,以扼要反映他的教育业绩和思想。各编的“导语”,概要介绍了陶行知的相关贡献;各篇之前的“题解·导读”,对背景和核心理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文中的专用术语、相关人物或特殊事件,则以脚注形式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对弘扬教育学办学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可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参考,也可作为教育实践工
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和詹姆斯·W·科塔达主编的《信息改变了美国》译成中文出版,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它对于读者隐映社会现实可能激发的追溯、对照、远眺之影响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对于每个读者所关心的时代变革、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心目中所对应的“关键词”就更加具有释疑解惑、当头棒喝的作用。 《信息改变了美国》讲述的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因为信息(或者说信息技术)而发生过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在每个传奇人物登场的时候,也都曾经闪烁过光芒四射的魅力。熟悉技术变革进程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们,会如数家珍般地将每个时间进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绘制在历史长廊之中,在一些细微环节的跌宕起伏背后,自然免不了隐藏着惋惜、慨叹和悲欢。揭开技术变革的神秘面纱和辉煌,将每个技术
《传播的偏向》集结了一些略文经修订的旧文。集结的目的是便于读者翻检,同时也便于以更加详尽的形式支持我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出的主题。《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由香农于1948年提出的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近几十年来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作者首先在引言中向读者简单介绍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基本思想;部分讲解了香农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主要内容,如熵和信息量的基本概念与性质,以及信道编码定理和信源编码定理;第二部分介绍了一些基于香农编码理论的信道和信源编码方法,具体包括线性码、循环玛、BCH和RS码、卷积码等信道纠错编码,以及变长信源编码等。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清晰明了,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书中提供的几十道例题和几百道习题也有助于具有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知识的人自学。
基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Web版的主题规范控制模式、21世纪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重新认识、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增强型的资源发现和获得服务、两岸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比较研究、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KOS)的应用研究及《中分表》的SKOS化、西文丛书编目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丛书的鉴别、关于《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第二章“普通图书”的探讨、郑振铎的编目理论与实践、FRSAD模型及其对编目实践的影响等。
本书是《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之一。 本书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组织的发展轨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类型,展示了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变化、发展趋势和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探讨新的信息组织环境下的技术标准,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主题法、集成法和元数据法的应用与发展;着重研究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问题,分析传统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还揭示适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的网络本体语言等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各种信息组织系统的建设问题,包括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多媒体的信息组织、EIS中的信息组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和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组织等。 本书配有光盘,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档案学专业等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
本书以构筑竞争情报学科为起点,以information(信息)的intelligence(情报)化为主线,深入、系统、全面地阐述竞争情报(ci)的基本问题。 本书对ci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发展状态、功能定位进行了认真梳理;详细论述了ci流程、ci系统、人际情报网络、ci的搜集、ci的分析、反竞争情报、ci的管理以及ci的教育等问题;从情报能力的提升、ci机构的构建、ci和知识管理(km)的整合、合作情报的推进以及intelligencestudies学科的构筑等视角,对ci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师生教学和参考之用。同时,也可供企业界、情报界、咨询界、教育界的信息分析、竞争情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和软科学研究从业者学习使用。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信息分类编码的概念与方法,用集合论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阐述信息分类编码的实质;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发展,讲述事物对象的分类方法与标识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如何建立起信息标识的方法体系以及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标准体系。 本书可供信息管理、制造工程、管理工程、标准化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作为教学或培训教材。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探讨了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问题,从开放式 创新和持续创新的角度,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 河南省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对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学习机制、知识转移机 制及知识集成耦合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对策 建议.《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问题导向、管理现代 化和应用求真务实的特点.
本书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当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论述了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建设平台、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用户群和服务人员分析与研究、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等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追踪现代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疏理、分析和总结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环境和具体环节,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本书是《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之一。 本书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组织的发展轨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类型,展示了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变化、发展趋势和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探讨新的信息组织环境下的技术标准,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主题法、集成法和元数据法的应用与发展;着重研究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问题,分析传统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还揭示适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的网络本体语言等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各种信息组织系统的建设问题,包括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多媒体的信息组织、EIS中的信息组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和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组织等。 本书配有光盘,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档案学专业等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
数字参考咨询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深化服务和服务创新的需要。本书总结了从传统图书馆参考咨询到数字参考咨询的演进、外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外数字参考咨询的实践发展,探讨分析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数字参考咨询质量控制与评价、数字参考咨询工作框架的建立与运行。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年,构建了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的普及,被誉为“的人民教育家”。董宝良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从他数百万字的遗著中,精选出若干重要篇章,分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运动、教育观念更新、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人才教育和创造教育九编,以扼要反映他的教育业绩和思想。各编的“导语”,概要介绍了陶行知的相关贡献;各篇之前的“题解·导读”,对背景和核心理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文中的专用术语、相关人物或特殊事件,则以脚注形式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对弘扬教育学办学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可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参考,也可作为教育实践工
《传播的偏向》集结了一些略文经修订的旧文。集结的目的是便于读者翻检,同时也便于以更加详尽的形式支持我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出的主题。《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
《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以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为基础,研究教育过程中信息作用的内在规律,揭示素质、创新、和谐等概念的科学内涵与形成机制,阐述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旨在为现代教育理论开辟、重建科学化的研究路径,为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南。人才成长和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信息人教育学即新人类教育学。 《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适合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教师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课程及通识性教育课程的参考读物,供各各专业学生兴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