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系列丛书已出版多种,比如我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乃为历代典籍之汇集,为文献工作者提供极大便利,然品种较多,查找亦较繁琐。本书将已出版的十八种四库系列丛书书目汇于一编,编制索引。著录已出版的全部“四库系列丛书”书目,计著录古籍20000余条,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至十二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等。是书将已出版的“四库系列丛书”目录汇于一编,编制书名、著者索引,再编制书名著者索引字头笔画和拼音检字,便于读者查找。是书可作为版本目录学研究者以及图书馆人员的工具书之用。
本书收录2014年江苏省“册府千华”展览古籍100余种,每种古籍著录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等丰富信息,并配以精美书影,以飨读者。
本书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本书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今更本精益求精随简约之旨,遴选存世罕见秘籍,辑为《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付梓行世。其内容所收,不以流传有绪之宋元本为主,而以罕见著录且富学术文献价值之刻本、稿本’抄本和批校题跋本为,其中多为中国大陆藏家所缺或学人未见之秘本。书海无边,撷其英,取其华,此《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之所应该也。 本书为文献类工具书,遴选沈津经眼的存世罕见中文古籍,著录版本、著者、内容,介绍递藏源流、形成经过,评价内容得失,对于从事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学人非常实用,也非常有帮助。 本书为文献类工具书,书前有大量彩图。属于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第六种。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二部分为“社会经济文书”,第三部分为律例、职官、礼仪文书及译自汉文典籍的“吐蕃其他文书”。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录自我们发表过的译注本和论文集,并再一次作了整理。
今更本精益求精随简约之旨,遴选存世罕见秘籍,辑为《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付梓行世。其内容所收,不以流传有绪之宋元本为主,而以罕见著录且富学术文献价值之刻本、稿本’抄本和批校题跋本为,其中多为中国大陆藏家所缺或学人未见之秘本。书海无边,撷其英,取其华,此《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之所应该也。 本书为文献类工具书,遴选沈津经眼的存世罕见中文古籍,著录版本、著者、内容,介绍递藏源流、形成经过,评价内容得失,对于从事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学人非常实用,也非常有帮助。 本书为文献类工具书,书前有大量彩图。属于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第六种。
本书所论典籍文化,说得通俗点,即书文化,其内容涵盖有三:一为著书;二为刻书;三为藏书。书本重点所论是南宋杭州一地一百五十余年的著书、刻书、藏书文化,但事物都有个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有些内容势必需要上溯前代。
本论文集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工与节能委员会2017年年会会议论文集,全书共分为几大部分,主要为各个相关专业的论文合集,以及一些近期新的成果研究。其主要内容涵盖:1.建筑热工与节能设计研究;2.建筑热湿环境与评价;3.建筑围护结构热湿迁移理论与计算;4.建筑保温防热、防潮技术;5.绿色建筑设计研究;6.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8.建筑能源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本书的出版在新型节能要求的前提下,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价值不菲。
本书作者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从人类的饮食行为出发,畅谈世界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并分析了饮食的社会功能,以及饮食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书的内容不仅能使人们重新认识饮食,更使人明了饮食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全书视野宏大,颇有见地,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本书所论典籍文化,说得通俗点,即书文化,其内容涵盖有三:一为著书;二为刻书;三为藏书。书本重点所论是南宋杭州一地一百五十余年的著书、刻书、藏书文化,但事物都有个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有些内容势必需要上溯前代。
本书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189万字,收集了21500余条词目,大体时间断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后。主要内容涵盖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版刻名词。包括各种版本的名称、印刷用纸、款式、装帧,也包括一些书业用语,如边准、朱丝栏、黑口、鱼尾等,从中可以窥见版刻的时代变迁。二是刻字工人。在古代,刻字工人虽然站在图书生产的线,但作为普通的手工劳动者一直是不被人注意的,也很少有专门的记载。本书中收录了万余条关于刻字工人的词目,主要记录他们所雕刻的图书,填补了史料空白。三是历代刻书家、抄书家。侧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数清代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和抄写者。刻书家往往是古代书籍的出版发行人,这为书籍或出版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四是版本书目。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