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之后,教育往何处去?本书是著名学者鲍鹏山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他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回答了: 1)教育的使命是什么?2)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该向孔子学习什么?3)素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 兴、观、群、怨 这四种精神为何如此重要?④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元典和经典?⑤什么是好教材的核心因素?我们缺了什么? 本书指出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书适合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市民阅读使用。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爱弥儿:论教育(套装上下卷)》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
在学神的世界里,A同学从清华毕业后申请了在全球排名顶尖的博士项目, B同学从剑桥毕业前便收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 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就能考取世界一流学校,毫不费力就能入职大型跨国公司,这些表现优异的中国学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社会学者姜以琳针对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分别采样,选取28名学生展开跟踪调查,他们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青少年,是出身精英家庭(家庭收入位列全国前10%)的年青一代,这段超过7年的观察,记录了他们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初入职场的人生关键阶段。 研究发现,中国的精英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形成了根据考试成绩与轻松程度划分的四个等级:学神、学霸、学渣、学弱。要胜出,还要轻松胜出的才是学神,位居顶端的学神享有家长及学校的无限支持和特殊资源,拥有其他学生的
从名师工作室方向确立到团队建设,从载体设计到成果展示,从文创产品到使命愿景,从内涵文化到成长档案,从机制考核到制度规范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多角度凝练、可视化设计,通过名师工作室平台形成了 书-课-人-室 成长共同体,扩大名师工作室影响力,打造名师工作室品牌IP。 本书是一本方法指导书,也是一本实操手册,更是主持人之间深度链接的有效载体。书中内容接地气;实操方法冒热气;落地成果聚人气;赋能成长生朝气。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三年创立香港科大,是国际高教界公认的奇迹,要了解这个奇迹为什么会诞生,就要先了解:创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回归前的香港正面临一个持续十几年的移民潮,十年内流失了几十万精英,什么人那时会逆流去香港?港科大完全由 海归 华人知识精英创办,这些少数创校学者,如何说服几百位国际知名学者放弃他们在海外二三十年的功业根基,毅然回去?回去以后他们如何凝聚共识,共同努力?科大如何吸引并留下众多有成就的学者?香港那时没有捐款办学的传统,政府支持也很少,科大如何捐募创校时所需的研究设备费用的?科大创校时,实现了很多高教界的创举,他们有哪些卓见,如何做到的? 作者钱致榕教授被香港科大任命为学术副校长,是创校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书中不仅展示了创校过程的幕后故事,更多
《人是如何学习的II:学习者、境脉与文化》洞见人类学习的本质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联合推出重磅成果。一份聚焦学习科学研究进展的权威报告,一场关于人类学习本质的深刻洞见。 没有文化无涉的个体,也没有境脉无涉的学习。一方面,学习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而我们也天然地对自身的学习方式怀有好奇之心,这种探索欲本就是人类生长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牵动着社会文化与学习环境的转变;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教育实践的创新,也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经典的学校架构和课程教学模式。 这份由美国国家三院主持的共识研究报告则是因应这些需求作出的适切回应,其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和成果积累,形成了关于学习本质
《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 给导师的教学法》2006年出版了*版,2014年再版,得到了广大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广泛好评。本书与其他指南书不同之处在于 它的出发点不是直接告诉博士生怎么完成论文,也不是告诉导师应该怎么教,事实上由于学科差异这也很难办到;本书主要的特点在于提供了一种讨论和探究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的 语言 。 著者多年的经验和实证研究发现,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的时候缺乏讨论写作的恰当的 语言 ,这种语言的缺失导致双方在交流上的障碍(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导师只能告诉学生某篇论文的学术水平不够,但为什么不够却很难用语言精确地描述出来)。 本书用了大量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开辟了一个讨论如何辅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的有效空间。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博士生导师,但对于博士生和初入学界的青年学者都是
你的孩子特别排斥去学校吗? 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不融洽吗? 你的孩子总是不愿集中精神上课吗? 你的孩子总是处于失学的边缘吗? 本书作者彼得 格雷是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他的儿子由于无法适应传统学校的规训,被迫选择进入了一所十分 另类 的学校。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彼得 格雷将我们学习的本能追溯到远古的狩猎-采集文化时期,并重新思考有关环境条件和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将孩子们从学校的强制性教育当中解放出来,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大化发挥自我学习能力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关键的核心就一个字:玩。家长和学校要做的非常简单,那就是 什么也不做 ,放任孩子自由自在地去玩耍,以好奇心为引导,以兴趣为驱动,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甚至就连玩电
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学习方案,也可以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确保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近年来,我国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本书深入研究了智慧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智慧教育的内涵阐释,梳理了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与实践路径,集中展示了中国智慧教育优质案例,从鲜活的实践案例中发现规律、提取经验、形成示范,探索智慧教育的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 -雅克 卢梭一篇很大程度上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这是西方*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以及*部教育小说。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 自然人 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
数字技术,尤其是那些基于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机器人等的智能技术将如何变革教育?本书聚焦于当前智能技术如何改变课堂中的教学、如何变革教育组织和系统的管理,不仅深入探讨了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如学习个性化、支持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以及区块链文凭认证,还就此类技术运用到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进行了阐述。本书为广大教师、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机构开展数字教育、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提供了路径。
《教育新语》是一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帮助家长和老师刷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的重磅著作。 作为全球大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通过自己试用 GPT4 等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独特经验,不仅回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学习”这两个核心问题,还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和课堂内外的实际应用。 从个性化学习到智能辅导,从课程设计到评估方式,本书全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与挑战。阅读《教育新语》,您将了解到: 人工智能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激发无限潜能。 智能工具如何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家长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资源,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
传统的回归模型,只能分析一果多因的联系。结构方程模型,不仅可以分析(显变量或潜变量)多因多果的联系,还可以包含既是因又是果的变量,它们在因果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还有一种变量则影响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有调节作用。在应用中,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容易被混淆。如何正确区分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如何估计和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是心理、行为、教育、社会、经济、管理、市场等领域研究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 本书是研究调节效应(或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的专著,读者对象是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应用工作者和研究生。本书从介绍矩阵知识开始,然后从协方差分析的角度介绍结构方程模型,重点是论述调节效应(或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基本概念、统计原理、估计和检验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两种效应模型都拓展到
二十年前对语文教育发出的声响,与当下能发生怎样的共振? 中国最早的现代文学博士,对文学与阅读有怎样的洞见? 经典名作是否还有不一样的理解角度? 本书在王富仁先生2006 年出版的《语文教学与文学》基础上修订而成,汇集了王富仁先生多年来观察乃至参与语文教育及其改革的所得所思,介绍了他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心法,独出机杼地评析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名作。 在这个灵魂略显寂静的时代,先生大言,总能震撼一二。
nbsp nbsp《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跨学科的研究过程及其理论的著作,全面阐述介绍了跨学科研究的大量新兴研究及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提供了整合多种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该著提供了易于遵循的决策过程,突出跨学研究的跨学科基础和突出作用。该著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众多范例来说明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如何构建更全面的跨学科的理解和反思。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第二版)》为其中文第二版,根据SAGE出版社2020年英文第四版(做了较大修订,更新了研究数据,扩充、增补了部分章节)翻译出版。
本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案例集合,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主题,案例内容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典型性和可读性等特点。 本书适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亦可作为辅导员培训研修和能力提升的参考用书。
1803年出版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记录了谢林1802年夏季学期在耶拿大学的讲授课内容。这门课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关注,谢林从他的 同一性哲学 立场出发,不仅阐发了 科学的整全性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哲学的本质 等经典哲学问题,而且深入讨论了学术机构的 科学使命和道德使命 以及学术机构内部的各门科学之间的有机关系。这些思想对于威廉 冯 洪堡(1809年筹建柏林大学)的现代大学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此而言,谢林的《学术研究方法论》(1803)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1794)、康德的《系科之争》(1798)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讲授录里,谢林尤其阐发了从事哲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本书和谢林的许多著作一样,同时发挥着 哲学导论 的作用。 本卷亦收录了谢林于1802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即《论自然哲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
在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道路上,高等教育功不可没。《美国学院和大学史》是一部全面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史的阐释性著作,弥合了教育史和社会史之间的鸿沟,详细描述了自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教育如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一起塑造美国的历史,涵盖了大学机构、课程发展、女性教育、体育活动、学生生活等各个议题,生动展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与作用;同时,对于美国学院腐朽没落状态的揭示、对其变革缓慢和保守方面的批评也都保持了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经典著作。
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前沿 博士生专业课程系列讲座集锦,檀传宝教授担任主编,作者多为当代教育名家,亦有中青年教育学者,具体包括巴登尼玛、班建武、陈桂生、陈洪捷、丁邦平、丁道勇、杜亮、冯建军、黄向阳、金生鈜、康永久、刘铁芳、刘云杉、石中英、檀传宝、王曦影、项贤明、肖甦、于述胜、余清臣、郑新蓉、周作宇。全书共22篇文章,分为 教育学与教育的元研究 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时代课题 教育学的历史、文化与比较思维 三部分,集中呈现了当代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问题,既具有教育理论的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精彩纷呈,可谓名副其实的 教育思想的花园 。
每个阅读者都有在他自己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 重要东西 的著作。这样的著作不一定在公认的经典著作之列,但对阅读者自己却同样有觉世和启蒙的作用。 《经典之外的阅读》通过对经典之外的重要著作的解读,以 人性 梦魇 暴力 与 挣脱 四辑内容,思考并探讨20世纪的恶和如何抵抗恶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重大思想问题。全书从认识每个人自我的人性开始,以知识分子与抗恶的关系终,将思考和判断恶,作为知识分子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方式。全书知识、思想含量丰赡,行文理性、持平、不矜不伐,力求信而有征、发蒙起蔽,能够在读者们的体会和思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
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例如,二次方程式这类数学知识在未来生活中几乎没有用到的机会,那么,这样的知识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呢?如何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和知识?传统教育如何才能突破种种障碍,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 未来智慧 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
本书立足中国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实践基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人任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创新教与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促进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以及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等九个方面,阐述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工作中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规划文本转化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