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角,通过历史文献完整、忠实地再现了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书中选编的300余篇文献,均为不同历史时期对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重要影响,或者能够体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在选编的基础上,本书也对这些文献作了初步的概要梳理,提出了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分期,提炼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关键文献,试图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骨架,展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变化的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设立到创新发展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回顾这一历程,尤其是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厚重积淀,总结学科发展基本规律,对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过程要素研究、方法与政策研究、重要领域研究四个方面设计了29章内容,对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科内涵与定位、基本范畴、本质、价值与功能、内容、过程、对象、载体、话语、环境、方法论、模式、机制、类型与范式、评价、治理、政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40年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奠基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黄炎培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建树。 本书为四卷本,收录了黄炎培主要教育论著,大致涵盖了黄炎培一生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他主要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十二五”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大型教育类专科工具书。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与教育政治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与设计、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发展战略与各级各类教育、港澳台教育与民族教育、教育边缘学科等,涵盖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全书以教育学分支学科为框架,以学科中的主要和重要概念以及重要问题列条目,予以全面深入的阐述。共收条约1050条,700余万字。
《文化馆蓝皮书:建设人民终身美育学校(2021 2023)》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牵头编写。本书系统梳理了2021 2023年文化馆行业创新发展总体情况,分为总报告、行业观察、中国文化馆协会十年专题、地方案例、课题成果、调研报告、资料(中国文化馆发展历程纪事)等主要篇章,各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衔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究我国新时代文化馆创新发展脉络。本书可供全国文化馆(站)从业人员及公共文化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在展现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就、记录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历史进程、反映全国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贡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全国文化馆从业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人员提供阅读参考的资料,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馆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全书以中华民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社会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国家、知识分子、地方社会的互动、妥协,以及基层民众、地方社会的反应展开,展现了各历史分期中社会教育事实变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家群体进行了分析,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学科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力图呈现出一个历史主干清晰而又动态纷呈的民国社会教育图景。
《教育管理的法则和艺术》是以教育管理为主题的教育研究著作,全书共三篇,分别是教育管理原理篇:关于教育管理学本体及源流的探索;教育生产篱理篇:关于“三业一体”教育生产方式的探索;教育组织管理篇:关于民办高校管理强校战略的探索。 《教育管理的法则和艺术》可以作为教师的工作手册,也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及相关学科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蔡元培年谱新编》(插图版)通过广泛采集包括蔡元培先生日记、自传、函电等在内的各种著述中的史料,以及目前能搜集到的海内外人士撰写发表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纪念文章等原始史料以及一百四十余幅生平图片,客观翔实地记述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史事。年谱的编写以记述谱主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利用了近年来联机检索文献资料的手段,得以广泛检索海内外相关书籍报刊中记述与谱主生平事迹有关的资料,使得本书可以比以往出版的蔡氏年谱著作更为准确全面地介绍谱主的生平事迹。 本著作在形式上开创性地在年谱编撰中引入历史图片,使年谱更加直观,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本书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深入了解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文史研究者深入领略中国近代文化情状。
全书分为四卷,尝试展现一部相对完整的上海教育历史。论述的时段始于远古,终于2002年。未将上海教育的历史书写至当下的缘由,是希望让历史有一些沉淀,让还在进展的事业有一个相对的结果,可能会更容易把握和评说。四卷的分段:*卷为古代至辛亥革命,第二卷为民国建立至1949年,第三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6年,第四卷为1976年至2002年,分别由王伦信、黄书光、蒋纯焦、金忠明负责编写。原计划古代部分单独成卷,但因史料不足的缘故,单独成卷显得与其他四卷相比篇幅失衡,遂将古代部分合并于*卷。四卷书的内容安排似乎显出我们对上海教育历史的把握有些厚今薄古,但这确实可以反映上海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形。
《隋唐五代考试文献集成》(上、下)根据考试的实施过程,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辑录隋唐五代380年间有关考试的文献,详加整理编纂,归为学校考试、科举考试、官员铨试和时人评议四类,每一类之下再作具体展开。
中山大学初成立时称国立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传统大学多以书院体制构筑其体,中国现代大学建制,仿自西方。前者多强调和讲究修身养性与人格培养,后者更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熏陶。中西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存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在这种中西文化交汇中创建和成长起来的中山大学因此也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风韵。 当前,中山大学的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术导向,着眼人才培养,倡导和谐合作,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其发展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辐射全国,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居于一流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一位春天的使者,她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把春的希望播撒在儿童的心田,开出妍丽的花朵,发出馥郁的芳香。一朵春天的奇葩,她以自己的芬芳和娇妍盛开在语文的百花园里,新鲜俏丽,流光溢彩。一位智慧的行者,她用自己的步伐和姿态行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步履稳健,足韵悠然。
在计算机科学界,这是一本杰出的科学普及名著,它以精心设计的巧妙笔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中的许多艰深理论,并将其与艾舍尔构思奇特的名画以及巴赫那些脍炙人口的曲谱结合起来。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