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角,通过历史文献完整、忠实地再现了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书中选编的300余篇文献,均为不同历史时期对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重要影响,或者能够体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在选编的基础上,本书也对这些文献作了初步的概要梳理,提出了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分期,提炼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关键文献,试图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骨架,展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变化的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设立到创新发展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回顾这一历程,尤其是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厚重积淀,总结学科发展基本规律,对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过程要素研究、方法与政策研究、重要领域研究四个方面设计了29章内容,对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科内涵与定位、基本范畴、本质、价值与功能、内容、过程、对象、载体、话语、环境、方法论、模式、机制、类型与范式、评价、治理、政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40年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奠基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黄炎培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建树。 本书为四卷本,收录了黄炎培主要教育论著,大致涵盖了黄炎培一生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他主要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十二五”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大型教育类专科工具书。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与教育政治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与设计、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发展战略与各级各类教育、港澳台教育与民族教育、教育边缘学科等,涵盖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全书以教育学分支学科为框架,以学科中的主要和重要概念以及重要问题列条目,予以全面深入的阐述。共收条约1050条,700余万字。
《文化馆蓝皮书:建设人民终身美育学校(2021 2023)》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牵头编写。本书系统梳理了2021 2023年文化馆行业创新发展总体情况,分为总报告、行业观察、中国文化馆协会十年专题、地方案例、课题成果、调研报告、资料(中国文化馆发展历程纪事)等主要篇章,各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衔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究我国新时代文化馆创新发展脉络。本书可供全国文化馆(站)从业人员及公共文化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在展现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就、记录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历史进程、反映全国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贡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全国文化馆从业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人员提供阅读参考的资料,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馆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全书以中华民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社会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国家、知识分子、地方社会的互动、妥协,以及基层民众、地方社会的反应展开,展现了各历史分期中社会教育事实变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家群体进行了分析,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学科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力图呈现出一个历史主干清晰而又动态纷呈的民国社会教育图景。
《教育管理的法则和艺术》是以教育管理为主题的教育研究著作,全书共三篇,分别是教育管理原理篇:关于教育管理学本体及源流的探索;教育生产篱理篇:关于“三业一体”教育生产方式的探索;教育组织管理篇:关于民办高校管理强校战略的探索。 《教育管理的法则和艺术》可以作为教师的工作手册,也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及相关学科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蔡元培年谱新编》(插图版)通过广泛采集包括蔡元培先生日记、自传、函电等在内的各种著述中的史料,以及目前能搜集到的海内外人士撰写发表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纪念文章等原始史料以及一百四十余幅生平图片,客观翔实地记述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史事。年谱的编写以记述谱主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利用了近年来联机检索文献资料的手段,得以广泛检索海内外相关书籍报刊中记述与谱主生平事迹有关的资料,使得本书可以比以往出版的蔡氏年谱著作更为准确全面地介绍谱主的生平事迹。 本著作在形式上开创性地在年谱编撰中引入历史图片,使年谱更加直观,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本书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深入了解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文史研究者深入领略中国近代文化情状。
全书分为四卷,尝试展现一部相对完整的上海教育历史。论述的时段始于远古,终于2002年。未将上海教育的历史书写至当下的缘由,是希望让历史有一些沉淀,让还在进展的事业有一个相对的结果,可能会更容易把握和评说。四卷的分段:*卷为古代至辛亥革命,第二卷为民国建立至1949年,第三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6年,第四卷为1976年至2002年,分别由王伦信、黄书光、蒋纯焦、金忠明负责编写。原计划古代部分单独成卷,但因史料不足的缘故,单独成卷显得与其他四卷相比篇幅失衡,遂将古代部分合并于*卷。四卷书的内容安排似乎显出我们对上海教育历史的把握有些厚今薄古,但这确实可以反映上海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形。
《隋唐五代考试文献集成》(上、下)根据考试的实施过程,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辑录隋唐五代380年间有关考试的文献,详加整理编纂,归为学校考试、科举考试、官员铨试和时人评议四类,每一类之下再作具体展开。
中山大学初成立时称国立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传统大学多以书院体制构筑其体,中国现代大学建制,仿自西方。前者多强调和讲究修身养性与人格培养,后者更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熏陶。中西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存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在这种中西文化交汇中创建和成长起来的中山大学因此也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风韵。 当前,中山大学的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术导向,着眼人才培养,倡导和谐合作,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其发展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辐射全国,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居于一流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课程设计及其评价往往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瓶颈而制约着改革的发展。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所谓技术方案却无补于问题的解决。本书就教育问题引入一种更深刻的对话,它不仅是关于学校及评价,而且是关于一般的教育过程。它全面回顾了美国学校教育以及相应观念的更迭发展,在充分考量学校教育的可能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形式——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正如作者所言:“教育过程总是发生在具体场景中,有关教育实践的决定取决于对那种场景的敏锐感知。……简而言之,《教育想象》是这样一本书,它为有关教育意义和目的的思考提供食粮,这样,可以更深刻地探察有关学校的分析以及实践者和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更简单地说,《教育想象》试图深化话语,为对学校教育的目的、结构和过程的精当分析提供一些思路
《展现群言堂的精彩:幼儿园集体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魅力》是课题组成员对集体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诠释和生动演绎的总结、提炼。三年多来,分课题组在总课题组负责人黄娟娟老师的领导和直接指导下,在分课题组全体成员及成员所在单位领导的热情支持和鼎力相助下,矢志努力,倾情投入,克服困难,互相扶持。按照预定的计划努力完成每一学期的研究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践让“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抓住机会,这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
一位春天的使者,她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把春的希望播撒在儿童的心田,开出妍丽的花朵,发出馥郁的芳香。一朵春天的奇葩,她以自己的芬芳和娇妍盛开在语文的百花园里,新鲜俏丽,流光溢彩。一位智慧的行者,她用自己的步伐和姿态行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步履稳健,足韵悠然。
试图通过研究理清教学学术的内涵和本质,提升对教学学术的本质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究如何在实践上推动教学学术的发展,即实现教学学术的制度发展,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二编)之后又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本卷汇编了1950年以前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的学生毕业论文60篇,全为尚未出版过的十分珍贵的史料,内容涉及广东各地的乡村社会组织、家庭制度、婚姻状况、工业生产、慈善事业、刑事案件、民间习俗等的实况调查,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广东地区乡村和城镇的社会面貌,也为学术界保存了可供学术发展史研究的可贵资料。 这是一批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的学术系谱的记录,对现代学科、学术流派的兴起史和现行教育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论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讲述了在我国,职业教育企业缺位,职业教育地位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反,生德国。企业有着联合培养劳动力的传统,职业教育享受着崇高的社会声望。然而,我国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所面临的困难,使得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可“以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研究国外教育制度”?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是《论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的主要内容。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Beruftichkeit)。从历史角度来看,德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和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这些发展动力密不可分。因此,在缺乏这些发展动力的情况下,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必定是无果而终。
本丛书从超国家层面、国家层面、次国家层面三个视角展开论述,通过对联合国相关部门、国际组织,典型国家,国家内部教育治理结构等维度的研究,展示国际格局下有代表性的教育强国、大国及新兴国家在教育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就典型国家的教育状况阐述教育治理的理论(包括与教育管理的区别)、模式、途径、内容、手段措施、目标等,力图总结出全球教育治理的共性、特性及规律,进而思考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并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体系。项目具有全局性、全球性、前瞻性、可借鉴性等特点。 丛书共10册,具体如下:《美国教育治理研究》《英国教育治理研究》《德国教育治理研究》《日本教育治理研究》《中国教育治理研究》《印度教育治理研究》《南非教育治理研究》《俄罗斯教育
“十二五”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大型教育类专科工具书。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与教育政治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与设计、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发展战略与各级各类教育、港澳台教育与民族教育、教育边缘学科等,涵盖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全书以教育学分支学科为框架,以学科中的主要和重要概念以及重要问题列条目,予以全面深入的阐述。共收条约1050条,700余万字。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是目前全国*一部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与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年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2017》汇集了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走向,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2017卷总体上沿袭往年年鉴的基本架构。重要文献与重点文章栏目收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献及研究成果。学科建设栏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整体发展的概况及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热点聚焦介绍了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的学术热点与焦点等问题,通过捕捉学术热点与焦点问题,进一步澄清认识误区,并对意识形态上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论文荟萃、著作选介、课题概览、会议综述以及大事记等栏目,充分展示了2016年度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