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作为生动体现魏晋思想文化特征的经典著述,历来深受读书人的珍爱。本书作者多年执教《世说》课程,声誉卓著,而本书的写作则不仅凝聚了课堂教学的精华,亦充分考虑到普通爱好者之阅读需要。在融通《世说》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本书设列十余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多方面的情况,而于人物风流,尤加措意。从中可以获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对文本的精彩解读为本书之显著特点,作者对史料的敏感和机警深刻的见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将严谨完整的结构与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结合为一体,使本书在《世说》研究领域中成为独具特色的著作。
陈子善所著《清影集(精)》探讨林语堂与胡适主持的一九三〇年间上海平社的关系,从林语堂日记和胡适日记互文的角度切入,所依据的文本是已经公开的胡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和尚未公开的林语堂一九二九至三〇年日记,力求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还原这个鲜为人知的一九三〇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社团的活动。
20多年来,前7版《营养学概念与争论》为北美大学生和教授们广泛使用。读者们的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在这本千年新版中,我们极力使之符合时代变化的要求。21世纪伊始,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发达国家人口寿命将延长,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将减少,因患心血管疾病而不能正常生活的老年人口也会降低。这得益于营养科学得发展,得益于疾病治疗得进步,也得益于针对如何选择有意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本书提供了营养科学的中的重要概念,并帮助读者在面对纷繁芜杂的选择机会时作出明智之举。《营养学概念与争论》(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一书就像书名所表示的那样,本书既介绍了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又对当前一些营养学的争论问题予以关注和解释。作者注重教与学双方的纽带关系,全书图片清晰多彩,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加深了读者对营养学基本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是一本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手册,其中收集了当今广受赞誉的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大师们的个人写作练习。他们中不乏传奇散文作家、《纽约时报》书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创意写作领军人物,还有许多传记作家、新闻记者和教授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的教师。《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写作练习为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崭新的理念,比如如何突破创作瓶颈、为已完成的作品注入新的活力等。这些练习既可为初学写作者开启写作之门,也可为已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士借鉴学习。《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将带你走进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领域一探究竟。《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将有助于不同水平的作者提高写作技巧并掌握写作实质。书中提供了八十多篇速成练习,正是这些练习打开了这些作家们的创作源
《鲍鹏山品水浒》篇幅长达60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字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这正是其品读《水浒》的精华所在。 一部《水浒》大书,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读《水浒》,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显然,与明末清初文学家兼批评家金圣叹、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主要限于从道德层面来臧否《水浒》
由王秉钦著的《近现代中国翻译思想史/中外语言文学学术文库》以20世纪近百年来的时间为主线。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时期分析论述了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且结合中西翻译思想进行分析。靠前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中国翻译思想自身发展为轴心,论述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品评其科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以人为“纬”,纵横交错,编织成书。研究、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在翻译目前的地位。
《〈论语〉文学研究》基于《论语》哲学巨擘的文化地位,从文学性、文学机制以及文学境界着眼,充分挖掘这部儒家经典的文学资源和文学价值,以期程度地还原其本来面貌,丰富和深化早期散文的系统研究,启发整个先秦文学的宏观阐释。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姑从周文化取代殷文化而言,理性精神高扬,这当然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但对文学发展而言伤莫大焉,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理性精神的高扬直接导致了神话在中原的湮灭。
百年红学史就是曹雪芹原著和程高本“两种《红楼梦》”的纠缠史、蒙蔽史和解蔽史。所谓索隐派、考证派和文学批评派的现象名目,只有归结到这个“本质”问题上才能获得意义。红坛代有红人出。21世纪的红学已经改朝换代,《红楼梦》更加万古长青。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得到苏德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准备和写作过程中,苏德教授凭借宽阔的研究视野和对心理学发展前沿的敏锐觉察,无数次悉心指导、提出改进意见。他还经常关注撰写进度,并亲自联系出版,倾注了很多心血。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正式出版之际,首先要衷心感谢苏德教授!《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写作还得到了较早接触跨文化心理学前沿理论和成果,对该研究领域有着深刻理解的常永才教授的关心、启发和指导,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多次提出指导意见,使《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写作少走了很多弯路,他的很多建议使《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增色不少。在此对常教授表示深深的谢意!《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写作还得到很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处的孙娜老师、张阳阳老师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方面给我许多无私
《反应和免疫学手册》(第4版)是一本对成人和儿童反应和免疫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快速参考指南。本手册或专科医师来说是一方便的参考书,而对一般医师在处理怀疑有反应或免疫学疾病的病人时,可使用这一手册,其中公式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有益的指南。所选择的免疫学研究试验在评价有下列情况的病人时都是有用的,如感染、血液或风湿病。本手册内容包括各器官系统的反应和免疫学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反应;昆虫、药物和食物反应;风湿病,免疫血液学,移植免疫学;原发性免疫缺陷病;HIV病和相关感染;免疫学诊断技术,免冯接种和免疫预防。
唐人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民俗意象,研究这些文化意象,无论对文学,还是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颇有裨益。然而多年来小说研究极少涉及此领域。熊明编著的《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将小说与民俗相结合,摭取唐人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民俗意象,并对这些民俗意象进行细致梳理,分析这些民俗意象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揭示这些民俗意象描写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建构、主题表达方面的功用及其审美价值,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阈。在文本文献考订、历史源流梳理、文化解读与艺术阐释之外,考察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存在形态及其小说美学功能,探寻唐人小说的特殊人文意蕴,是一个全新的视界。
20世纪中国画艺术经历了艰辛的由衰及兴的过程,百年里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种种争议与岐义皆源于此,发展中既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可谓道路曲折步履维艰。令人高兴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人才破土而出,经过20年风雨锻炼,如今已成中国画坛中坚,他们大多生于40至50年代,青少年时期多有生活困顿,经过“文革”风浪,体会过人生滋味,都有自我奋斗经历,天分素质很高,功力修养扎实,思想活跃而头脑冷静,审时度势而能处高望远,对民族文化既有爱心又有信心。在他们中间有望出现21世纪早期中国画坛大师级人物,在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引领中国艺术以富有特色的亘古弥新的光彩形象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花鸟画家何水法20年来在大写意花鸟艺术方面以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走向成熟,得到老一辈画家们的期许和当代画坛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尝试摆脱“西游学”领域一直以来“以百回本为本位”的思维定势,将目光从百回本小说上拉回,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由“小说”还原为“故事”,在跨文本视阈内,以“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过程为线索,将小说、戏曲、说唱三种文本系统置于同一平面进行考察,研究它们在重述、再现故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分两大部分:一大部分为历史描述,通过对“发轫期”、“聚合期”、“定型期”、“赓续期”等演化阶段的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尤其通过对“后百回本时期”戏曲、说唱文本的重点分析、阐释,完善整个历史轨迹的坐标点阵,以尽可能还原故事群落生成、发育过程中的真实生态。第二大部分为个案分析,以“江流和尚故事”与“刘全进瓜故事”为个案,将镜头推进至具体的单元故事,对
《中国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是一本有关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评论专刊,全书包括了“华人作曲家何去何从?”、“锣鼓点子及其在当代音乐中的意义”、“碰撞中的回响——论陈晓勇的音乐”、“佛教思想对周龙音乐的影响:对《禅》的思考”等八篇文章。笔者希望这卷《当代音乐评论》有自身的“生命力”。不仅仅能广泛影响人们,而且能自然影响其所遇到的陈词滥调。我们追寻富有活力的学术性,力求全面。尽管文集篇幅非常有限,但笔者与同事们试图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展现一幅真实可靠的景象(尽管只是介绍性的):一个令人兴奋的音响新世界。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努力结果只是一种“无生命力的容器”。每篇文章都有其动机,以及各种不同的对象并试图将它们归到一起。的确,这些文章(通过暗示)在进行一场富于活力的相互对话,探讨展现这种新音
本书在总结现当代文学的身体研究现状、“十七年”文学的研究现状的背景下,主要对战争和阶级话语中的身体形象和暴力描写问题、“日常生活”描写中呈现的身体问题、情爱描写中“身体”的遮蔽和呈现问题、政治气候变换中的“身体”的沉浮以及“跨性别写作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本书还以赵树理和孙犁为个案研究了文学创作中“身体”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内容与作家的政治观念、文学观念等的关系。本书不仅对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作品如《青春之歌》、《创业史》等有重新的解读,对一些文学史中语焉不详的作品如康濯的《水滴石穿》、管桦的《辛俊地》、刘绍棠的《田野落霞》、冯德英的《迎春花》等作品也有细致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