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职官资料,以两西周金文为限,在每一类职官中,一般讲是以时代早晚为序。对职这材料编了顺序号,在每一类职官及每一个具体职官后面,注明了有关材料的号码。比较全面地研究西周职官而有较大的影响的几篇著作重点地做了摘要和评介,其他则仅存书目以备查考。
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本书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 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
本书是北宋九朝(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起至公元1119年宋徽宗宣和止)的诏令汇编,共收诏令3,800多篇。本书据铁琴铜剑楼抄本排印,并用读经庐抄本详加校订。
慧超于唐开无间赴印求法,归国后写成《往五天竺国传》。该书记述途经各国情况,为研究八世纪间中亚、印度的重要资料。全书已佚,现仅残存敦煌遗书中。中外学者考订颇多,笺释者吸取众长,加以已见,并对史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经行记》作者杜环于唐天宝间为大食国军俘虏,历经中亚、西亚各地,后归国撰此书述经各国见闻,为中国记述伊斯兰世界的最早著录。原书已佚,现据《通典》辑录,并加详细笺注。 现笔者队根据敦煌残卷原件照片作出断句,加上小标题外,并就半世纪来海内外对敦煌卷子中俗字别字的研究,订正了历来对原文释读中的谬误。此外笔者也注意利用学术界研究南亚和中亚的较新成果,对藤田笺释中的不足或欠妥之处进行补充与订正。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
秦汉时期的政区和边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研究历史最为悠久、同时也魅力的基本问题,曾有诸多中外学者,相继做出探索,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能够梳理清楚。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 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成就。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这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古书,《竹书纪年》仅是其中的一种。
《史纲评要》是明代评点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属编年体史评。其内容分为“史纲”与“史评”两大部分。“史纲”以编年体的形式简略地记载了从“唐尧至元计共三千七百二十四年”的中国历史,按王朝帝系顺序排列,每一朝代列一“纪”,再按王朝先后和时间顺序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评要”以“批”“评”的形式,通过眉批、夹批、断后评和对史文的圈、点、抹等,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抒写作者的读史心得和感受。全书的评语文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且将不少俗语引入评论中,使史学的评论更口语化,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主要表现出特点:思想的自由性,情感的审美性,形式的散点化和评语的口语化。无论在史学思想上还是史学审美兴趣上,都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个性特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王照圆的注本是最有名的列女传注释,此次是次出版。
慧超于唐开无间赴印求法,归国后写成《往五天竺国传》。该书记述途经各国情况,为研究八世纪间中亚、印度的重要资料。全书已佚,现仅残存敦煌遗书中。中外学者考订颇多,笺释者吸取众长,加以已见,并对史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经行记》作者杜环于唐天宝间为大食国军俘虏,历经中亚、西亚各地,后归国撰此书述经各国见闻,为中国记述伊斯兰世界的早著录。原书已佚,现据《通典》辑录,并加详细笺注。现笔者队根据敦煌残卷原件照片作出断句,加上小标题外,并就半世纪来海内外对敦煌卷子中俗字别字的研究,订正了历来对原文释读中的谬误。此外笔者也注意利用学术界研究南亚和中亚的较新成果,对藤田笺释中的不足或欠妥之处进行补充与订正。
《金楼子校笺(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包括:《金楼子校笺(繁体竖排版)(上册)》和《金楼子校笺(繁体竖排版)(下册)》。《金楼子校笺(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原本十卷,梁元帝萧绎《五一八!五五四》撰,向无异辞。此书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亦见于《南史·梁本纪下·元帝纪》,《隋志火南史》皆成书在唐朝初年,去梁不远,所说当属可信。及至南宋火枫窗小牍犹记其轶事云:余尝见内库书《金楼子》,有李后主手题曰:梁孝元谓:王仲宣昔在荆州,着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人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