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上下)(精)》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明代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二十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很有参考价值。
宋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影响深远之作。本书以现存 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笺注,汇集众说,自出新见,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现后人对其诗论的诠释史。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于2012年,学者评价:“张健这部《沧浪诗话校笺》确实是一部功力扎实、功夫深厚、见解独到、甚具 风格的系统整理、研究古代诗话理论著作的力作,值得向读者及研究人员 。”(徐志啸《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兼评张健〈校笺〉》)现经作者修订,推出精装本。
《项莲生集(精)》是“浙江文丛”系列之一。项鸿祚(一七九八——一八三六》,原名继章,後改名廷纪,又名鸿祚,字莲生,浙江钱塘人。项家世业盐笑,至莲生时已渐落。莲生幼失怙,性湛然,嗜读书,曾中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举人,再试春闱,不第。卒时年仅三十八岁。莲生《忆云词》饮誉晚清词坛,李佳《左庵词话》称其“能入宋人之室”.谭献《箧中词》则认为“杭州填词,为姜、张所缚……百年来,屈指惟项莲生有真气耳”,并将其与纳兰性德、蒋春霖并列为“一百年中,分鼎三足”的经典词人。 莲生诗文,久未获见,致使很多人认为他专力填词,并无诗文集传世。其实,莲生有清稿本《小墨林诗钞》《小墨林襍着》存世,现藏於扬州市图书馆。 本次结集,便是对《小墨林诗钞》《小墨林襍着》和《忆云词》的全面整理,并附有资料
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教材类读物。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已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尤适合于文献学专业的青年友们入门之用,对于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科研究人员也有很朋的辅导作用。
王徵是明代科学家。字良甫,号葵心,陕西泾阳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 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主要著作有《周易参同契注》、《百字牌》、《辨道篇》、《元真人传》、《学庸义解》、《两理略》、《辩道说》、《历代发蒙》、《百字解》、《兵约》等。科技著作有《西儒书》、《 直解》、《西书释译》、《新制诸器图说》等。 由林乐昌先生编校的这部《王徵集(精)》不仅有功於中西文化交通史的研究,而且也有功於中国古代科技史和关中学术文化的研究。
本书的作者叶嘉莹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著作等身,成果斐然。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及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1989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成为华人在文学研究领域获此殊荣的人。从本书所收入叶先生评赏诗歌的十四篇文稿中,读者将深刻地领会到叶先生论诗的四大特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而且,通过详读此书,读者还能了解到叶先生研读态度与写作方式的转变过程,即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过程。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记述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本书由著名古籍整理专家孔凡礼先生点校,全式标点。
暂时没有内容
凡下决心欲于国学海洋中渔猎真知的朋友,登堂入室之前,必须将此书翻阅一二。为何?读完书的读者想必答案已详。曹伯韩、章太炎二公,可谓真良师矣。曹公将国学浩瀚织成一张罗网,于颗颗网眼处挥洒学识,语言严谨而平实。章公则摆一副革命者的姿态,指点历史、激扬学术,将上千年的文化和大胆作一评说,务求未来国学之进步。本书上下卷便是织工与革命者的合作,风格迥异,然殊途同归。
杜甫是文学史上的诗圣。他的一生,身经安史之乱,遁迹长安,漂泊西南,历劫幸存,最后却殁于旅途中,所以诗歌中也多悯时伤乱、忧国衷民之作。本书以其作品为经,兼及其生平遭遇、艺术影响,并酌采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时爱读杜诗者很有启迪意义。
《三不朽图赞》,亦称《越人三不朽图赞》、《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於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明於越三不朽名贤图赞》等,为张岱晚年所著。其书总分立德、立功、立言三门,收录明代绍兴府八县(会稽、山阴、萧山、诸暨、馀姚、上虞、嵊县、新昌)一百馀人。每篇图赞可分画像、传记、赞语三部分,画像大都为张岱亲自访求而得,甚可宝贵;传记则撮述人物字号、籍贯及生平大概,甚为简略;赞语则以韵语敷衍人物事迹,平平无奇。《三不朽图赞(精)》以浙江图书馆藏陈治德刻本为底本,该本一百零七人,所缺余烈妇、胡幼恒、余□修三人图赞及徐迪惠摹徐龙川像则据绍兴图书馆藏本补足,凡得一百一十人,一百一十一幅画像。平步青、李慈铭二家校语多有参考价值,则据民国铅印本补入。各本序跋题记等除张岱自序置于篇首外,馀依时序汇为附
刘大櫆(一六九七—一一七八○),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峯,安徽桐城(今分为枞阳)人。家世以教书为业,“薄田十余亩”(田居杂诗二首)。他自己虽幼时能文,且工于时文,但十次小考,始得拾芹;屡应乡试,两中副榜,一直未考上举人。一生教书、游幕(在学政幕助阅文);晚任黟县训导,仍只是学官,自言“非士(官)亦非民(工农)”。因此,一方面以坎坷不平之气,发为愤世嫉俗、敢想敢说之文;一方面,依托富贵之家,谨守封建规律,甚至曲循朱门公子与富商大贾之意,写自己未必愿写之作。其文在当时已颇有名。周永年、程书昌即因“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纔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姚与海峯先生八十寿序)之语,所以人们公认他为桐城派开派人物之一。他又是桐城派与阳湖派之间的桥梁,阳湖派作家张惠言、陆祁孙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