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湖湘文库》不仅是一部汇集湖湘历代诗人文献的巨著,更是“文献所系,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实际是以诗存史。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是系统地、大规模地整理出版湖湘文献典籍,弘扬传统文化。阅读此书,湖湘文化的源流汩汩滔滔扑面而来,从上古自民国,湖湘的英才、文明历史、民俗风物一一在眼前展现。 本书为其中一册,除了在新时期广布周敦颐学术思想,以便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外,主要是为从事理学研究和爱好周子学术的同仁提供第一手资料。
《苏轼诗词写意》精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较高的苏轼诗词90首,每首以百余字写意散文及水墨画一幅进行解读,以求相得益彰。在创作过程中,力求领悟每一首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身世遭遇、感情意绪和创作心理,从而令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一代大家苏轼的心灵、精神和风范,以期达到传承苏轼文化、弘扬苏轼精神的目的。
《徐仁甫著作集:古书属读研究》分类:即误读现象、误读原因和正读方法;三类又各分细目。其实,每一误读,皆自有其现象、原因和正读法,而且又往往不止于一种现象、一种原因和一种方法。读者可以心知其意,勿局限于大类细目之分。 《徐仁甫著作集:古书属读研究》所举误读,前人有纠正者,录之,间附己见;前人未发见者,则全用己说。每标一目,不尽类列例证,读者既可以交互见之,又可以类推其余,以收举一反三之效。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扬雄是西汉重要的文学家,前人常把他和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扬雄的文学成就,首先在于辞赋,他的四篇大赋创立了汉赋的蕴藉风格,是汉赋中十分重要的篇章。他的四言体小赋从内容到形式均比前人有所发展,语言浅近自然,不像大赋多用奇文怪字。后期扬雄转而重视散文创作,模仿《论语》作《法言》,对刘勰《文心雕龙》也有的影响。他还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连珠。本书辑集扬雄赋、文、书、颂、诔、箴等各类文章57篇,为现存杨雄文集中最完备的一种。书末附《扬子云轶事》、《扬雄佚作目》和《扬雄年表》,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扬雄的生平和成就。
中国小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题材不断演变,体裁不断更新,範围不断扩展,从汉代的“丛残小语”到明清的长篇小说,有很多不同的体製和流派。简略说来,古代小说也和诗歌一样,可以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系统。古体小说大体上相当于文言小说,近体小说大体上相当于白话小说。但文言小说却不完全等于古体小说,如《三国演义》还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的,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也著录了像《风月相思》、《蟫史》之类的文言作品。古体小说则限于志怪、传奇及杂组笔记,有人称之为旧小说。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明人胡应麟曾把小说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箴规六类,虽然还没有把当时已经盛行的近体小说包括在内,然而包括了传奇,而且把它列在第二位,就和传统的目录学家有所不同了。浦江清先生曾在《论小说》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