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永瑢(1744年1月28日 1790年6月13日),号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少时居圆明园碧桐书院,亦称碧桐书院阿哥。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三十七年(1772)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
日本素来重视汉文典籍的收集和整理。“仅存于今者,亦几近万。”这些文献能够补充本土文献的缺失内容,但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劣本出现。必须全面考查这些文献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充分对这些文献加以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作者在整理此书时,首先明确了“和刻”的概念(出版于日本,且内容是翻刻/印/录中国旧有典籍),而后确定了图书的著录、考录方式,以便读者有的放矢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比对信息。本书为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W004)研究成果。作者自2012年至日本访学至今,花费十年有余的时间,收录日本各大图书馆相关汉籍信息,加以自己收藏的和本汉籍资料,爬罗剔抉,遂得此书。其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可见一斑。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奉天铁岭人。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懂医道,文学创作以词为特长,独树一帜,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郑氏虽出身官宦之家,然一生仕途偃蹇,以幕客终老,万年又逢国变,最终在窘困潦倒中离世。本书依据郑文焯人生履历及心态变动的轨迹,分为才俊少年、干进举子、江南退士、困敦遗老四个阶段,其生平进行详细勾勒。作者通过搜集其诗词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牍、笔记、书画题跋等,除力图还原郑氏生平经历与交游外,也可反映晚清词学的特征与新变,又可勾勒晚清民初之时局变化、社会状态、书画市场以及遗老的生活状况等。
这是有史以来最全的王安石全集。此次整理全集,诗文部分主要以号称最为富赡的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抚州刻本为底本,同时参考其他较佳版本,宋人李壁注、清人沈钦韩补注皆收入,以阐发前人之幽光。其他著作皆采后人所辑录的善本,并以附录形式收入王雱的全部著作。此次全集本,采用繁体直排形式,以整理出一个综合前人成果的最全很好之版本。本书获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2015.11-2017.10)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历史学类和中国文学类一等奖。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日本素来重视汉文典籍的收集和整理。“仅存于今者,亦几近万。”这些文献能够补充本土文献的缺失内容,但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劣本出现。必须全面考查这些文献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充分对这些文献加以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作者在整理此书时,首先明确了“和刻”的概念(出版于日本,且内容是翻刻/印/录中国旧有典籍),而后确定了图书的著录、考录方式,以便读者有的放矢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比对信息。本书为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W004)研究成果。作者自2012年至日本访学至今,花费十年有余的时间,收录日本各大图书馆相关汉籍信息,加以自己收藏的和本汉籍资料,爬罗剔抉,遂得此书。其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可见一斑。
《 大正藏 疑难字考释》由李国英著
班固编著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治文史学者之中华史学名著。今以点校本《汉书》为基础,简体横排刊印,更加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
同志在近代文学目前是一座值得世人仰望的高峰。本书精选了同志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诗词三十九首,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具有很强的普及意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画社于1977年8月刊刻的木版雕刻书,是继木刻雕版《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本发扬中国特色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书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23年是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影印出版该书,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辑整理的金代诗歌总集,意在保存金源一代文献,免至湮没。由于搜罗较为完备,加以成书较早,故而成为后代编辑、整理、研究金代诗歌很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局曾以民国时期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为底本,简单断句排印此书,以供当时学界亟需。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仅对照明毛晋汲古阁本,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字,未出校记,未作注释,已不适应现在学者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州集校注》即针对此种需要而作,该书是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以中华书局排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本、明代李瀚本、民国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为主校本,日本宫内厅藏本、光绪七年(1881)读书山房本等为参校本,同时对照以相关金人别集、总集,力图为学界提供一个接近金人稿本原貌、错讹较少、校记精要、对异文有所辨析的文本。《中州集
《荆楚文库》项目之一。2011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现经修订,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重版。熊廷弼(1569-1652),字飞百,号芝岗,明末湖广江夏(今武汉市)人。明末将领,万历进士。熊廷弼生活在内忧外患为断的晚明时代,一生三次赴辽东处理边疆事务。他性情忠耿,直言敢谏,是明代著名的忠臣。本书是熊氏的诗文集,是在各种熊氏著作单行本和选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从《辽中书牍》《按辽疏稿》《熊经略疏稿书牍》《熊襄愍公集》四书中选取相关文献,分卷编排。并校勘文字,编制附录。
本书即以孙氏所撰书目题跋相关的著述进行整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题跋书录,即孙氏对其经眼古籍所撰题跋、书录、序文等,以“小渌天书录”为题。二为孙氏藏书目录,以“小渌天藏书目”为题。孙氏所撰书目题跋系清末民国版本目录文献中较为重要一种,今列入《书目题跋丛书》出版,以供学界之用。
作者进行项目“中国古代文论现代研究史”,广泛搜罗了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文献,发现了很多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被当代人遗忘的文献。这些被今人遗忘或者遗漏的文献颇具研究价值,有些甚至高于郭绍虞、罗根泽等人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相关断代或者某个点上的认知与见识水平。现将1900-1949期间期刊报纸上搜罗的文献整理出来,共汇集1300篇文章,约1000万字,其中大多数文章不见于1949后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