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纪录片《船政学堂》的纸质重现。n 船政学堂不仅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也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教育、造船、采矿、电报、航空等多方面。大型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围绕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陈季同、萨镇冰等船政人物的命运,生动再现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从中展示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缘由、以及船政学子与中国近代史变革之间的深刻关联。n 同名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十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现代人往往忘记了:我们是生活在“虎文化圈”中。早在史前石器时代,中国便有以各种动物做图腾标志的部族,其中包括虎图腾部族。在漫长的时间中,部族进行迁移、冲突与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虎龙合一的新文化。河南濮阳出土、兼具虎龙图形的古墓葬,见证了这段距今约六千年的远古历史。虎与龙的崇拜并行不衰,直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正式成为君王权力的象征。此后,“龙显于天,虎隐于地”;在龙文化高张的权势下,虎悄然遁隐入民间,成为平民大众的保护神并化身千万、继续流传。 中国人历来尊重生命、爱惜孩子,于是,走入民间的老虎俨然成了庇佑儿童的神明。千百年来,老虎造型经无数母亲的巧手制作成虎头帽、虎围涎、虎肚兜、虎手套、虎鞋……将孩子从头到脚用“老虎”保护起来。如此的中国孩子,怎能不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
《士与中国文化》是文史哲学生的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士与中国文化》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士与中国文化》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权力与中国社会》一书是1988年首次出版的,当时印了两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由于阴差错,这本书一直没有再印。这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我仅代表作者向天津古籍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权力支配社会在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形成了一套体制,也形成一种文化心态。我们要从这种体制和心态中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走出来,首先要正视历史,确定历史转变的起点。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和熟悉国情,而历史就是国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本国情备忘录。欲了解中国国情者,应该翻阅一下本书!
本书论述了时代精神对边塞诗人的影响。时代精神包括三个方面:进取精神、尚武精神和游侠精神。时代精神对边塞诗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出塞从戒的壮举,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边塞诗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诗人行旅和风物景色等均与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时期的边塞诗特质不同,其文化环境也有相当的差异。边塞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和社会心理变化,初盛唐边塞诗人的昂扬奋发,中晚唐边塞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文化反思,在边塞诗中都得以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中的闺银屏诗形象地再现了闺妇的孤独生活和痛苦情感,以及她们对边塞战争的态度,具有较高的价值。
21世纪的童年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是否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由电子屏幕控制的“媒体童年”?他们接触“成人”媒体的途径是否越来越多,是否成年与童年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渐消失?抑或是新媒体科技使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分愈发明显?大卫·帕金翰对近年来童年与媒体环境的转变提供了一幅清晰而浅显的纵览。他即驱斥媒体负面影响所造成的道德恐慌,也反对对“电子一代”不合实际的乐观。在论证的过程中,他指出了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公共领域和媒体的私有化、媒体富有与媒体贫穷的两极分化。他认为在充斥暴力、商业化和政治的成人世界,儿童不应再被隔离或保护。因此,为了保护儿童身为公民和消费者的权利,新的战略势在必行。本书以广泛的研究为基础,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应对媒体对儿童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人员、父母、教育工作
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乡土文化转型的理论分析,对文化研究和社会转型进行了反思,对乡土文化的特征及其转型进行了理论上分析;其次是乡土文化的转型的经验研究,分别结合浦东开发中的农民问题、闸北区外来媳妇的社会融合,对征地农民、进城农民工两个群体进行了经验研究和分析;最后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