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时节 : 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琅琅四季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读与赏》是一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读物。本书以诗词品读为主线,收录了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及历代节气诗词经典作品共百首,其中《咏廿四气诗》配有字词注释、文义赏析、诵读指导及诵读音频,通过诗境词意展现古人所记载和描写的四季流转与物候变化。本书还收录了宋元花押风格节气印蜕及节气现代水墨画,介绍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生动地展现四季变换中的自然意趣和人文情怀,引导读者领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炎黄子孙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节气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总结的生产生活经验,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把握,凝聚了世代中国人的智慧。 本书将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与二十四节气介绍相结合,穿插有关节日与节气的古诗和歌谣,强调了节气变化对人们日常起居的影响,以及为适应不同节气,民间应时的节气饮食。与其他同类书不同的是,本书增加了在不同节气里,适合读者参与体验的手工艺制作。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图书。
什么是节日?节日是怎么来的?我们怎样过节?为什么要那样过节?本书将文字与视频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再现节日氛围,提炼、传播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由广东电视台节目制作、荣获2020年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的《中国节日》的视频:2018年到2020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多,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拍摄了制作十二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节日》,分别记录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七夕节、中秋节、火把节、那达慕、重阳节、丰收节、藏历年等十二个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中国节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为框架,以中国人对节日文化的情感为基调,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为一体,
山里的玉兰花绽放着艳红的花萼,水边空寂无人。在这样的世界中,花开又花落。这是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描绘的境界。中国画家的诗意情节,自唐代王维始。后世画家延续着诗人的表达方式,试图用笔墨吐出万千诗句。 山,是静止的时间;水,是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中国画的时空问题,一面通向无限深邃的哲思,一面衍生为目之所及的日常之美。 当中国画值遇二十四节气,自然与人文交织,天人合一理念的复杂交融,激荡回旋起无尽的涟漪。 本散文集呈现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早春寻梅、兰亭修禊、汉宫春晓、槐荫消夏、鹊华秋色、寒江独钓……以时间为主轴,拾捡起凝固于历史深处的经典瞬间,予人新知, 启迪心智与审美。
......
“新双双中文教材”是“双双中文教材”的第二版。这是一套专门为海外学生编写的中文教材,由美国加州王双双老师和中国 专家共同努力,在海外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套教材共15册,识字量2500个,包括了从识字、拼音、句型、短文的学习,到初步的较系统的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教材除语言教学的部分外,大体介绍了中国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教材知识面广,趣味性强,深入浅出,易教易学。本书是“新双双中文教材”的 1册,适用于已学习掌握1300以上汉字的学生使用。全书共10课,生字147个,生词175个。授课时间为15~20学时(每学时1.5~2小时)。本书以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中国民俗和民间艺术,包括节气、节日、民居、建筑、京剧、茶、中国菜、书法、武术、剪纸等。学完本书后,既能提高学生的
本书以台港地区、东南亚地区、北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华侨作家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散点透视和个案解读。这些作家,大多具有中西文化的双重背景,从而决定了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主题,即表现两种文化传统的对抗、共处或融合,表现了华侨群体复杂而暧昧的“文化认同”。而无论在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呈现出开放的多元书写特征。通过以上解读,从而能从总体上把握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一些共性特征。本书同时也对大陆经典作家在台港暨海外的接受进行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