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东千佛洞.外景、第4、6、8窟》由魏迎春,张景峰,李宏伟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由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由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等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编纂《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换届后的第七屑主席团继续致力这项传承、梳理和研究上海美术发展历史的工作。此项工程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进展顺利。整部“大系”共有十二卷,分为中国画卷、油画卷、版俩卷、雕塑卷、水彩?粉画卷、连环画卷、年画卷、宣传画卷、漫向卷、儿童美术卷、艺术设计卷和美术理论卷。每卷均以艺术发展史为主要内容,同时编人相关文献、年表和艺术家简介,以尽可能全面地呈现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朱国荣撰的《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4雕塑卷1949-2009)》是其中一本。
本书收录了知名版画家沈民义先生所绘100幅版画作品,配以吴地知名学者王稼句先生的文字,展示了苏州的100个景点,如虎丘、盘门、玄妙观、北寺塔、葑门横街、山塘街、拙政园、狮子林、怡园、苏州第二图书馆、月光码头等,不但有传统的景观,也有时代渐进中的景观,更有近年出现的新景观,甚至是“网红打卡地”,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苏州的过去和现在。
编纂《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换届后的第七屑主席团继续致力这项传承、梳理和研究上海美术发展历史的工作。此项工程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进展顺利。整部“大系”共有十二卷,分为中国画卷、油画卷、版俩卷、雕塑卷、水彩?粉画卷、连环画卷、年画卷、宣传画卷、漫向卷、儿童美术卷、艺术设计卷和美术理论卷。每卷均以艺术发展史为主要内容,同时编人相关文献、年表和艺术家简介,以尽可能全面地呈现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朱国荣撰的《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4雕塑卷1949-2009)》是其中一本。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安徽省铜陵市——是一座铜文化城市。如果说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名片,那么铜雕犹如城市名片镶嵌的珠宝。 这座城市,有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当代雕塑大师的铜雕作品。这座城市,铜雕几乎无处不在,车站、广场、公园,大街小巷、城市绿化带、居民生活区,博物馆、文化馆、企业,地面、墙面、坡面,你仿佛置身铜雕的世界,更有全国独有的铜文化园、国际铜雕艺术园、中国铜街、铜官府(单体徽派铜建筑)等。 一件件铜雕艺术品,有的形象,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意象;有的单体,有的群体;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大宏伟;有的展现神话传说,有的演绎历史故事…… 《诗雕炫铜都:铜陵铜雕诗影集》在既往“偏艺”的铜雕艺术类书籍与“偏文”的铜文化学术类书籍专业表达的基础上,创新铜雕艺术作品
本书是一本文物摄影图录,由苏州金庭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摄影团队对太湖西山文物雕刻进行拍摄,主要内容分为石雕、砖雕、木雕三个部分,拍摄地点为太湖西山的东村、植里、涵村、堂里、衙甪里等多地。这些作品里,既有广为人知的仁本堂(西山雕花楼)、 林屋洞的灵佑观石雕神像、石公寺等,也有“藏在深闺”怡安堂、敬吉堂等。本书再现了从古留存至今的文物雕刻的艺术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西山甚至苏州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具有深远意义。
郭鉴文主编的《当代艺术与版画创作人才培养(共2册)》集中收录了本次培训班16位教师的32幅作品、28位学员的337幅作品。如学生作品及论文一带一路采风考察写生创作的作品见艺天津、岁月如歌、心印自然等,教师作品包括年明智的设计、游戏、游春图等。论文集中收录了全部28位学员的28篇研究论文。代表着学院版画新的创作方向和研究理念。
山西是目前我国金代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查阅《全辽金文》,可印证山西省的寺观重修重建活动几乎持续于整个金代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金代,皇家对寺观中的造像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无名额的寺观,要求其不得有任何造像活动。一旦有修建及造像活动,必须得到所属州府县衙以及僧道司各分管机构的批准和画押,方可开工或获取资格。另外,寺观庙堂的看护及管理者,也须得到各级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取正式资格。严格的管理及看护制度,为金代寺观的修建、造像的制作及其保护提供了质量的保证。这可能也是我国金代彩塑艺术水平甚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普及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选取诸如梁启超、李叔同、王国维、陈师曾等各领域名家的经典作品,出版此套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丛书,让艺术家、艺术在校生以及艺术爱好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习读传统文、史、哲及艺术经典,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及艺术修养。丛书分为《唐诗杂论》《经典常谈》《中国人文小史》《文字学常识》《国学常识》《人间词话》《广艺舟双楫》《中国书画浅说》《书艺略论》《中国绘画史》。
明刻陈老莲绘正北西厢记图册中六幅插图,堪称是明清各种出像《西厢记》皈本中带有代表性的杰作。绘图者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工诗词,书法格高气雅,自创一体。善画山水、花乌,以擅长人物画驰誉艺坛,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他一生与木刻家亲密合作,创作出大量版画,仅就《西厢记》而言,就为三种不同版本画过插图,正北西厢原刻本传世极少。 此次制作制作朱印本300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雕版、刷印。制作精美,艺术价值突出。
《雕塑元素》是一本引导观众体验雕塑的重要指南。借助收录的大量现代和古典艺术作品的彩色照片,作者讨论了他认为与理解和欣赏雕塑有关的14个雕塑特征,包括材料、位置、纹理、颜色、体积、空间、运动、光线和记忆等。读者不仅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接触到从古代到现在的各类雕塑作品,书中介绍的一系列方法和词汇还能使读者在阅读后,有能力欣赏大部分雕塑作品。
阮解以印、砚、壶三种载体与材质,同步地为“刻”提供了一次成功的实践经验。 篆刻、砚刻、壶刻,都钟情于作为行为过程的“刻”,而呈现为文字形态之“铭”。 先从“阳明心学”的经典《传习录》所载名言短句的摘录提取开始,明确自己这套三连环的创作所取的题材与主题,表明自己在意义主旨层面上,希望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传递什么,亦即是我们平时在书法篆刻创作中“写什么”“刻什么”的问题。作为创作,立意高远与立意平庸者,有思想与没思想,一出手即高下立判。
本书汇集中国明清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铜版画三种不同文化属性的版画,重温东西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以版画形态的感性展示上升到理性思辨,重温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赋予历史符号以当代意义。同时,本书还配有5国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共7篇文论,深入展开东西方美术交流和比较研究,全面介绍亚欧各国版画特征风格。
本书汇集中国明清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铜版画三种不同文化属性的版画,重温东西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以版画形态的感性展示上升到理性思辨,重温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赋予历史符号以当代意义。同时,本书还配有5国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共7篇文论,深入展开东西方美术交流和比较研究,全面介绍亚欧各国版画特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