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由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外景、第4、6、8窟》由魏迎春,张景峰,李宏伟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由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等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发起了新兴版画运动,一大批青年艺术家投身版画创作。新兴版画的发展壮大诞生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时刻。艺术家用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弘扬救亡图存、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揭露侵略者的残暴,歌颂抗日军民的伟大业绩,鼓舞全国人民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版画艺术家也聚集在此。胡风先生在武汉主编的《七月》是扶持、发表抗战版画作品的重要刊物。1938年胡风先生在武汉主办了第二届“全国抗敌木刻画展览会”,对抗战文艺和现代版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收录的三百余幅抗战版画作品,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这批版画为胡风先生的旧藏,许多展品参加过1938年的“全国抗敌木刻画展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山西是目前我国金代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查阅《全辽金文》,可印证山西省的寺观重修重建活动几乎持续于整个金代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金代,皇家对寺观中的造像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无名额的寺观,要求其不得有任何造像活动。一旦有修建及造像活动,必须得到所属州府县衙以及僧道司各分管机构的批准和画押,方可开工或获取资格。另外,寺观庙堂的看护及管理者,也须得到各级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取正式资格。严格的管理及看护制度,为金代寺观的修建、造像的制作及其保护提供了质量的保证。这可能也是我国金代彩塑艺术水平甚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稿为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举办的“上海图书馆版画日系列展览”获奖作品图录,分为精选作品、评委作品、收藏作品三个单元,并附上每位创作者的简历。收入百余位版画家的精品力作近160幅组。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可见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版画展览的”影响日渐扩大,青年作者比例增大,说明版画创作的蓬勃发展,本稿收录的作品,能看到版画在中国的发展与变化。本稿能促进了版画的跨区交流与跨代传承,在版画艺术发展目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造像之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与文明流变》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隋朝以前的石窟造像艺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展示。 从佛教艺术初始,受希腊化影响的犍陀罗第一尊佛造像讲起,一直到北朝晚期逐渐民族化的本土造像,覆盖了从巴米扬到克孜尔,从莫高窟到麦积山,从云冈到龙门,从响堂山到龙兴寺的石窟造像艺术脉络,长达五百年的时间跨度。本书精选了国内石窟寺及博物馆收藏的百余尊造像精品,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双重呈现,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遗产。 这本书特邀国内佛造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撰稿,从历史、艺术、文化、哲学、鉴赏及朝代风格演变等多个角度,对石窟造像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这使得《中国造像之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与文明流变》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本书汇集中国明清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铜版画三种不同文化属性的版画,重温东西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以版画形态的感性展示上升到理性思辨,重温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赋予历史符号以当代意义。同时,本书还配有5国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共7篇文论,深入展开东西方美术交流和比较研究,全面介绍亚欧各国版画特征风格。
周亮主编的这本《三晋石刻大全(朔州市平鲁区卷)(精)》由朔州市平鲁区现存石刻与佚失石刻两部分组成,共收录辽、金、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时代不详的碑文229篇。其中,收录现存石刻碑文206篇,收录佚失石刻碑文23篇。这些石刻真实地反映出了平鲁逾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篆刻的发展和传播有赖于印谱的刊行,二者共存共荣。印谱滥觞于宋元,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晚清、民国。纵观中园印谱的发展,非常常见的是以某位篆刻家的个人作品成谱,如《二金蝶堂印谱》《师慎轩印谱》等;或以某个艺术团体所刻作品为谱,如《西泠八家印谱》《晚清四大家印谱》等;或以乘篆刻家刻某个题材成谱,如《鲁迅笔名印谱》《养褚印谱》等;或以古代诗词歌赋为内容刊刻成谱;等等。印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此次《陈振濂四十年艺术思想观念史科研印谱》,邀集西泠印社五十三位中青年社员创作而成,涉及古玺、汉印、乌虫、明清流派等诸风格,朱蜕墨拓,相映成辉。陈振濂先生对每一位作者、每一方印均有精练题跋评语和一则手札,品评精当且风格独具,每一张印拓也是一件书法精品,这正体
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版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孔国桥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版画卷重负重觅版魅)(精)》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史部分。书稿介绍1928年美院建校以来,版画的兴起和发展,版画创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现实情怀,为版画自身学科特点的创新性研究及教学机制的改革模式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何鸿先生著作此本《敦煌佛影》,图画巨册,影片帧帧,仍然是巨大的贡献。 但此绝不是简单之事。敦煌莫高窟一带的考察与摄影等工作可不容易说清楚。所以,找到了张宝洲,利用他所做的课题来阐明此线索。 张宝洲与何鸿的交集并不多,但就痴迷敦煌艺术的程度,可以说是毫不逊色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纠结缠绕,努力回旋,全是为了敦煌学研究史。具体而言,就是敦煌石窟研究史。就是奠高窟的诸家编号之对比分析。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容易,但是将其中的差别变迁说清楚可不容易。张宝洲先生经过数年辛苦研究,做出初步成果后,续将此项目申报为重点课题,即“莫高窟诸家编号对照表校勘与内容叙录”(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张宝洲先生本来是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生,从中降格的学校(西安美术学院曾与西安音乐学院合
本书汇集中国明清版画、日本浮世绘、欧洲铜版画三种不同文化属性的版画,重温东西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以版画形态的感性展示上升到理性思辨,重温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赋予历史符号以当代意义。同时,本书还配有5国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共7篇文论,深入展开东西方美术交流和比较研究,全面介绍亚欧各国版画特征风格。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本书为中国美术馆藏非洲木雕艺术展的作品集。本次展览以“生命之树”为主题,甄选馆藏非洲木雕百余件,主要展示在仪式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洲面具木雕,表现非洲人世俗生活的人像木雕,以及体现非洲艺术家独特世界观和感知力的西泰尼和云形等雕刻作品。这些木雕除部分面具带有传统非洲部落雕刻的特色外,其余大多数均由专业的非洲现当代雕塑家创作完成的,这些作品弱化了传统木雕的社会功能,更强调其艺术审美意义。非洲艺术家以娴熟的创造力将他们对生命的敏感、敬畏和深切体验融于作品之中,使木雕富有了如树木般的蓬勃张力。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本书为中国美术馆藏非洲木雕艺术展的作品集。本次展览以“生命之树”为主题,甄选馆藏非洲木雕百余件,主要展示在仪式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洲面具木雕,表现非洲人世俗生活的人像木雕,以及体现非洲艺术家独特世界观和感知力的西泰尼和云形等雕刻作品。这些木雕除部分面具带有传统非洲部落雕刻的特色外,其余大多数均由专业的非洲现当代雕塑家创作完成的,这些作品弱化了传统木雕的社会功能,更强调其艺术审美意义。非洲艺术家以娴熟的创造力将他们对生命的敏感、敬畏和深切体验融于作品之中,使木雕富有了如树木般的蓬勃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