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肩,一种古代妇女披于肩部的服饰品,似云霞落日,晴空散虹,美轮美奂,且拥有浪漫绚烂、雍容华贵的造物创意,是我国服装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云肩具有典型的双重文化遗产属性,即作为承载精美图案的“有形”之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反映高超制作技艺和民俗学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理想。 本书以江南大学服饰传习馆所收藏的传世云肩为研究依据,结合各类文献,在实物整理与田野考察中深入的了解云肩形制。从云肩的起源与发展方面,追溯云肩的起始、探析云肩的发展历程以及了解其发展现状;从艺术形态方面,分析云肩的基本结构与造型艺术;从云肩的制作方面,探究云肩的制作技艺与其特点,了解制作过程中包括准备、缝制和整理三部分的工艺流程。
中国民间泥塑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地区广泛,具有造型整体感强、形态优美生动、色彩淳朴明快等共同的特征。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泥塑艺术情况、知识、流派、很好作品介绍与制作技巧。
本书探寻了日本八大地区的手工艺:从白雪皑皑的北海道,到古代王朝文化的缘起之地近畿地区,再到炎热的九州岛南部……不同的地区有着多样的文化和传统,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艺。 二风谷木盘上象征着自然的纹样体现了阿伊努民族远古的信仰;高山茶筅凝结了500余年的坚持,传承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加贺友禅染以精妙的颜色渐变和阴影效果形成立体感,展现自然意象之美;备前烧凭借火焰与黏土的原始碰撞,成就独一无二的古朴质感…… 日本建筑大师限研吾为本书作序,阐释他心中的匠人精神。书中百余幅精美的写真图,展现了日本手工艺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艺术性;同时也记录了日本匠人打造手工艺品的过程,揭示了卓越手工艺背后的心血和故事,解读了匠人将一生奉献给创造不朽之美的精神。
《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它汇集了当时各学科的成就,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的方法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剖析,使中国医学真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内经》中阐述这些学说之时,都贯穿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内经》诞生之日起,中国的医学就将其奉为指导理论,放眼两汉、隋唐、宋金,及至明清,不断涌现的医学流派中的代表人物,都曾致力于《内经》的研究,并由其理论为导引,触类旁通地释疑了诸多医学难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人类抵抗疾病,减少痛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医文化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人们在注重防病和治病的同时,也把目光锁定在养生和保健上,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中医理论这一核心,又衍生出
《成都民间的33双手》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千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艺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匠艺术的考究又做了一大贡献。《成都民间的33双手》用朴素的小篇幅,细腻的小手笔,记小历史,做小学问。相对于火热而喧嚣的文化转型文化创新,文化守成显得十分平淡。它带领我们寂寞地进入小镇,进入小巷,进入作坊,进入现场,面对一双双而普通的手,本色地还原历史,本色地还原生活。这《成都民间的33双手》从一开始就没有设计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保守目标是呈现一点档案价值,一点资料价值。
什么是一个“活”的神话,它的功能是什么?我们能用神话来帮助缓解我们的现代焦虑吗,还是它们加重了我们的焦虑?在《指引生命的神话》一书中,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
西夏瓷器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很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很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很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更具特色,两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各地西夏窖藏中出士的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有的较粗糙,也有的很细致,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